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7年第22期
编号:11518597
腹股沟巨大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60例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总结腹股沟巨大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的体会。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是一种简单易掌握,人体生理解剖干扰少,术后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腹股沟巨大疝 充填式无张力修补

    我院自2003年2月~2007年5月已成功实施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280例,其中60例巨大疝,现将60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巨大疝的临床资料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住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2~88岁,平均65岁。最大疝30cm×30 cm×20 cm,最小10 cm×10cm×8 cm。双侧疝15例,直疝5例,斜疝合并直疝12例,余均为单侧斜疝。其中复发疝7例,最多手术后复发4次。病史5~42年。

    修补材料均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锥形疝环充填物和成型网状补片,它是一种聚丙烯单丝编织的网状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力。
, 百拇医药
    手术方法 60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均采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切口,长约6~7 cm,因疝囊较大,易辨认。而一次还纳入腹较困难,故常规切开疝囊,然后钝性与锐性结合法游离精索,距疝囊颈3 cm处横断疝囊,并缝合疝囊颈部的残端,使形成一个“小疝囊”,再将网塞尖端与疝囊颈部残端用4号线固定1 针,以防网塞滑脱,网塞填入疝环缺损后,伞端外板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网塞外再问断缝合腹横筋膜等组织2~3针,以增加锥体早期压力。然后在精索后方置入成型平片,使之平整地覆盖在腹横筋膜上。平片周围与腹内斜肌、腹横肌腱弓、腹股沟韧带、耻骨髂韧带缝合固定,最后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切口。

    结果 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手术时间30~60分钟,平均45分钟。下床活动平均时间12~24小时,切口疼痛轻、可耐受,仅5例术后肌注止痛药。术后发热8例,体温37.5~38.1℃,未做特殊处理,48小时后恢复正常。未发生血肿,无伤口感染。平均住院5~8天,随访6~36个月,未见复发及其他并发症。
, 百拇医药
    讨论

    以Bassini为代表的传统修补术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仍存在疝修补术后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问题。据报道,初发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0%,而复发疝可高达20%,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7%~12%之间。1993年Rutkow用聚丙烯网制成圆锥形网塞及网片广泛用于临床,即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此后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发展有多种术式,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仍不失为一种成熟的复发率低的术式。据报道,原发疝复发率为0.1%,复发疝复发率为2%。

    巨大腹股沟疝无明确的诊断标准,笔者暂定为疝囊>10 cm以上者为巨大疝。但根据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2001年制定的分型方法,本文报告的60例巨大疝可归为Ⅲ、Ⅳ型。由于疝囊较大,内环口也较大,腹壁组织等薄弱,若采用传统的方法,由于疝环较大,高位关闭疝环易造成腹膜撕裂、漏斗等,为以后疝复发的原因。而采用锥形充填材料后,无需高位结扎疝囊。同时由于其组织相容性强,锥体的物理减压作用,就可以较好地杜绝疝复发。

    在60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中,均采用距疝环3 cm处横断疝囊,关闭疝囊残端形成“小疝囊”,远端不做处理。疝填充端与小疝囊缝合1针固定。目的是防止疝囊滑脱,不能起到锥体减压作用,同时也防止锥体掉入腹腔内引起腹膜粘连。网塞外缝合2~3针腹横筋膜等组织,对较小的疝则不是必需的,而较大的疝环早期似有引起网塞左右摇摆的可能。我们加用网塞外组织缝合就可以防止在组织融合前的网塞移动,防止较大疝的复发。我们在无张力修补术中常规缝合耻骨髂韧带(耻骨结节处)1~2年,可以预防直疝和股疝的发生,特别对巨大疝和复发疝,此点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巨大腹股沟疝,复发疝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手术方法得当,是降低术后复发的较好术式。, http://www.100md.com(万红友 付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