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8年第21期
编号:11705372
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胆囊结石胆囊炎3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8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胆囊炎与慢性腹泻的关系,为胆源性腹泻的诊断提供依据,减少误诊误治。结论:胆囊结石胆囊炎是慢性腹泻的病因之一;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所致慢性腹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慢性腹泻 胆囊结石胆囊炎 诊断 治疗

    资料与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7~72岁。主诉反复腹泻。院外诊断肠易激综合征5例,消化不良6例,肠道菌群比例失调8例,慢性肠炎11例。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B超特点。

    结果

    临床特点 女性多于男性,腹泻时间3个月~8年。每日腹泻次数6~20次。粪质稀水样、色淡、含泡沫和不消化食物残渣,较臭。无脓血便。腹泻具自限性,易复发,脂餐会加重腹泻。所有病人均无发热及胆绞痛症状,腹部无压痛。

    B超检查30例胆囊壁均增厚、粗糙;胆汁透声度差19例,正常11例;胆囊多发结石12例;胆囊泥沙样结石18例,其中漏诊12例,漏诊次数1~4次;胆囊大小正常17例,胆囊肿大8例,胆囊萎缩5例;16例行脂餐(脂肪18.0 g、蛋白质15.O g、碳水化合物45.0 g)腹部实时B超检查法提示胆囊排空率<40%,余14例未做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30例病人粪便常规检查无脓、白细胞及阿米巴原虫,涂片无真菌假菌丝;粪便培养正常;结肠镜检查正常;胃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正常;甲状腺功能、血糖、肝功能检查正常;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脏、胰腺正常。粪便常规检查见脂肪球12例;肠道菌群比例失调8例。

    治疗 抗生素、微生态制剂、多种消化酶、调节肠蠕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等治疗无效。30例病人均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手术证实有胆囊多发或泥沙样结石及慢性胆囊炎),术后腹泻消失,随访3~12个月腹泻无复发。

    讨论

    慢性腹泻常表现为脂肪泻、水泻或炎症性腹泻,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主要包括:①肠道感染性疾病(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肠道念珠菌病等);②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③肿瘤;④小肠吸收不良(原发性:成人乳糜泻;继发性: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内胆汁瘀积等);⑤动力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甲亢等);⑥药源性腹泻(泻药、抗生素等)。以上病因中未提及胆囊结石胆囊炎。

    临床上胆囊结石患者常伴胆囊运动功能障碍。无论何种原因引起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将会影响胆汁的排出。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如肠中缺乏胆汁,将有40%的饮食脂肪不能被消化、吸收,而从大便排出,甚至引起脂肪泻。胆囊结石尤其是多发胆囊结石可加重胆囊运动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慢性胆囊炎。结石可刺激和损伤胆囊壁,并引起胆汁排泌障碍。胆汁排泌障碍加上胆汁质量下降必然影响胆盐和磷脂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干扰脂肪消化,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

    本组患者以反复腹泻为表现,无胆绞痛症状,院外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和慢性肠炎。其原因首先是胆囊结石胆囊炎通常无症状或表现为胆绞痛,而表现为慢性腹泻少见:其次是临床医师对胆囊结石胆囊炎与慢性腹泻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组患者B超有胆囊壁增厚、毛糙和胆汁透声度差等慢性胆囊炎表现,且胆囊结石为多发或泥沙样,提示多发或泥沙样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者容易发生胆源性腹泻。胆囊泥沙样结石B超检查漏诊提示B超检查胆囊泥沙样结石漏诊率较高。

    通过对以上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提示:慢性腹泻不是胆囊结石胆囊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但胆囊结石胆囊炎是慢性腹泻的病因之一。对慢性腹泻病人应反复做胆囊B超检查,必要时检查胆囊排空率。手术切除胆囊是目前治疗胆囊运动功能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胆囊结石患者常伴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所致慢性腹泻的有效方法。, 百拇医药(陈忠华 何庆玲 陈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