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9年第5期
编号:11746937
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5期
     抽动障碍是多发于儿童时期的一种精神神经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增加,本病起病隐匿、病程长,迄今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因此目前治疗仍然以对症为主,兼顾可能的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及躯体疾病或损伤文献报道有母孕期或围产期异常、非母乳喂养、有脑外伤、昏迷史者在难治性抽动障碍病人常见。本病可能是脑基底神经节及其与皮质、丘脑和中脑的联系功能障碍所致。

    精神创伤和心理应激因素 研究发现对患儿高惩罚、过于严厉、过分干涉和保护等社会、家庭、学校不良心理因素将促进疾病的发生。来自儿童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是内向不稳定个性,常表现为孤僻、被动、要求完美却缺乏信心、过分敏感、情绪控制差等个性特征,再遇到社会不良心理因素超出神经系统耐受能力时,心理应激容易出现抽动障碍等。

    药源性因素 有报道提示不恰当地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或中枢兴奋剂(如氯氮平、利他林、卡马西平等),可能导致抽动障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6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