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1775204
膀胱经穴深刺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30例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10期
膀胱经穴深刺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30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6年5月~2008年10月门诊收治前列腺增生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组30例。55~60岁22例,61~65岁24例,66~70岁10例,>70岁9例,平均64.5岁;病程1~13年,其中l~5年30例,6~10年26例,>10年9例。两组年龄、病程、I-PSS积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腺内动脉血流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第四届国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咨询委员会推荐意见症状:排尿困难,尿频,尿线细,夜尿频,尿后余沥不尽。体检:直肠指诊示前列腺肥大。B超检查确诊。除外泌尿系感染、结石、前列腺癌。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准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前列腺癌、膀胱肿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道狭窄、神经原性膀胱等患者;由淋病导致排尿障碍者;有原发病且生命体征不平稳者;由于经济或距离远等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严重惧针者;低血压患者。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①针刺组:取穴秩边、中膂俞、中髎、会阳,均双侧。针刺方法:患者俯卧位,秩边穴选0.4mm×150mm芒针,其余3穴选0.38mm×100mm毫针。秩边穴,夹持进针法,捻转进针5~6寸,以会阴产生走窜感或排尿感为得气,得气后不留针;中膂俞,斜刺3.5~4寸得气,针感在前下方;会阳穴,垂直刺至3.5~4寸得气,针感向会阴部方向传导;中髅,斜向下刺入3.5~4寸,针尖刺入第三骶后孔,触电样针感放射至前阴。除秩边穴外,其他诸穴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隔天针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②药物组:口服盐酸特拉唑嗪,2mg/次,1次/日,睡前服,首次服用剂量减半,服药4周。

    观察指标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内腺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内腺动脉血管内径(D)、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z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 百拇医药
    结果

    针刺组、药物组治疗后的I-PSS指数、Qmax、PVR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针刺治疗后的PVR较药物治疗后有明显减少(P<0.05)。提示:针刺治疗后,I-PSS、Qmax、PVR均有显著改善,改善程度与药物治疗相近(表1)。

    两组治疗后的vs、RI较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Vd、D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提示膀胱经深刺法可显著改善内腺血液动力学,改善程度与药物治疗相近(表2)。

    讨论

    近年来,由于效果好、费用低廉,针灸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BPH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本病属于中医“癃闭”范畴,病机为正虚标实,正虚多为膀胱气化失常,标实多为瘀血败精阻滞水道。《灵枢·官针》曰“病深针浅,病气不泻”,“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因此,笔者认为本病非大针深刺而难以泻其邪、散其瘀、通其络。秩边位于s4棘穴下旁开3寸,深刺秩边穴可刺激支配前列腺的s3、s4神经和腹下丛交感神经:加强神经调节功能。中髂位于第三骶后孔,深层有s3神经,与盆神经进入骶髓排尿中枢s2-4中膂俞穴下主要为骶丛分支和盆神经丛,会阳穴附近骶结节韧带下为阴部神经。针体进入盆腔后,针体和针尖附近由背侧向腹侧、由内而外依次是骶交感干及其分支,s3、s4神经的内脏支,盆神经丛;针刺中膂俞、会阳的针刺信号可通过这些神经传至支配下尿路功能的各级中枢,并调节其兴奋性,从而调节下尿路功能。笔者认为,深刺膀胱经穴秩边、中膂俞、中谬、会阳,可以通过刺激刺激神经而调节神经的功能,促进前列腺的正常血液运行,改善内腺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加快组织代谢过程,调整泌尿系统内分泌失调,减轻平滑肌增生,抑制前列腺增生,缓解前列腺增生的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后的I-PSS指数、Qmax、PVR较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1),针刺治疗后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1),舒张期血流速度、内腺动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说明膀胱经穴深刺法可显著减轻本病患者前列腺症状,显著降低残余尿量,提高最大尿流率,有效改善内腺动脉血液动力学,其临床疗效与口服盐酸特拉唑嗪的效果相近。, 百拇医药(袁庆东 刘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