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95424
谈中医如何临证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1期
     不少刚进入临床的学生来信、来电,或来人,要我谈谈中医如何临证的问题。最近又有一名学生临证感到十分疑惑,并接连发来短信说:“有些病人闭口不言,伸出手后要你切脉讲病,好似考医生一样。”对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刚进入临床、在农村应诊时也经常碰到,那时也去问过一些老先生,他们告诉我:“当一个中医生,不是读几本中医药书,或3年拜师学徒就可以的,它还有一种‘临证术’。”为此,我想与学生讨论中医如何临证的问题。

    学生在临床上切脉、问诊这是中医的基本诊疗方法,中医学上称为四诊(望、问、闻、切),但目前临证时问诊显得非常尴尬,患者往往问而不答,要你“一手搭脉,口述症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请老师解惑。

    老师其实,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早在《内经》中,对医生的技术水平用“神、圣、工、巧”4字进行评价,即“望而知之谓之神,问而知之谓之圣,闻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意思是:一看就知道病之所在的,是技术高超的、犹如神仙的医生;要通过问病人或别人,而知道病之所在的,是知识丰富的、犹如圣明的医生;通过鼻闻、耳听而知道病之所在的,是技术熟练的、一般的医生;通过切脉或按触人体各部分,而知道病之所在的,是有一技之长的、犹如巧匠的医生。由此可见,第一等的医生是“望而知之”的医生,也就是人们心目中所需求的医生,所以你要“问而知之”,这不符合他(她)们心目中要求的医生,故常问而不答,或闭口不言,而等待着你的诊断。在中医学史上还记载了公元前582年《秦医缓和》的故事,其中讲述了秦国的医生“医缓”是一个医术非常高超的医生,他高明之处,就是“望而知之”,看到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秦国还有一位称为“医和”的医生,其医术与医缓一样高超,他为晋侯诊疗,也是“望而知之”,“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意思是医和通过望诊后,指出晋侯之病,是房劳所致,不可治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