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
热性惊厥(FC)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在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关于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中,属于“与特定情况有关的特殊综合征”。以往在我国曾一度称为“高热惊厥”,直至1999年第9届全国小儿神经病学术会议才正式更名为“热性惊厥”,目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也已经将该病称为“热性惊厥”。1980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提出热性惊厥的定义,热性惊厥是指3个月~5岁发生的惊厥,伴有发热但无颅内感染等特定原因,凡是过去曾经发生过无热惊厥者,其伴有发热的惊厥应排除在热性惊厥之外。由此可见热性惊厥不是“发热”和“惊厥”的简单叠加。
流行病学
热性惊厥的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2%~5%,中国为5%~6%,日本为6%~9%,西太平洋马利亚群岛则为11.4%,该病表现明显的种族和地域差异性。调查显示,热性惊厥男孩多见于女孩,男∶女=1.2~1.5∶1。
热性惊厥全年均有发病,以7~9月最多,其次为9~12月,1~3月较少,可能与气候及患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等感染性疾病有关。
研究发现,热性惊厥多发生在热起的24小时以内,其中惊厥发作在发热1小时以内的患儿占21%,1~24小时的占57%,约22%的惊厥发作出现在发热的24小时以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