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0年第25期
编号:11966086
隐蔽性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25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高和控制率低是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1.6亿,而且新增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长期以来,临床上诊断高血压多以诊室偶测血压作为判断血压水平的依据。由于血压的波动性、偶测血压的偶然性和门诊时间的局限性,出现一些诊室血压正常而在工作和家庭中血压升高,并常常伴有相关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学术界把这类高血压称之为隐蔽性高血压。

    所谓隐蔽性高血压是指诊所偶测血压<140/90 mm Hg,而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白天血压≥135/85 mm Hg。临床上还有一种高血压患者在诊室内血压升高(>140/90 mm Hg),在诊室外血压正常(<140/90 mm Hg),人们把此类型高血压称为白大衣性高血压。因此,有学者把隐蔽性高血压又称为“逆白大衣性高血压”或“反白大衣性高血压”。

    隐蔽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隐蔽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与体位反射有关 有人认为,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升高,其原因在于偶测血压是在受试者休息10~15分钟后所测量的坐位血压,而日常活动中体位变化等所造成的“体位反射”可引起直立位的血压升高,后者是高血压的早期表现,这种类型血压可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被发现。

    与血管活性物质平衡失调有关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收缩性血管因子活性增高,舒张性血管因子降低,提示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平衡失调可能参与了隐蔽性高血压的发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TXA 、PGI 、NPY、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在高血压发病及血压节律的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TXA主要是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具有强烈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的生物活性物质,而PGI 为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生物活性物质,二者生理作用相反。在病理状态下,TXA和PGI平衡失调,TXA活性增强是导致隐蔽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