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发热
编号:11964736
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28期
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

     发热 正常体温在1天中有波动,并随不同年龄和不同体温测量方法(部位和工具)而有所不同。在研究文献中,有几种不同的发热定义,本文采用的发热定义是指,体温升高>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目前大多采用直肠温度≥38℃定义为发热。高热临界值大多设定为39℃或39. 5℃,有的甚至采用40℃。对于0~3个月的婴儿正常直肠温度为37. 5±0.3℃,直肠温度高于正常值2个标准差(38. 1℃)则为发热,对大龄儿童而言,正常直肠温度为37. 5℃。

    体温测量儿童体温测量可通过不同部位、应用不同温度计进行测量。

    体温测量部位:口腔、直肠、腋下、额部和耳道。

    体温测量仪器:玻璃水银体温计(图1A)、电子体温计 (图1B)、红外线电子耳道体温计(图1C)、红外线测温仪(图1D)和化学标点(相变)[chemical dot(phase-change)]测温额贴(图1E)。

    玻璃水银体温计为传统的测量体温工具,但因其易断裂并发生水银泄漏,现已不主张应用于婴幼儿。国外仅作为发热诊断对照性研究的金标准,国内目前大多采用此方法测量体温。电子体温计具有测体温准确和快速的优点,在发达国家逐渐取代玻璃水银体温计用于儿童测量体温。红外线测温仪应用越来越频繁,通过检测体内血管红外辐射估测体内中心温度,通过鼓膜和头皮颞动脉测温,测体温快速,但价格较为昂贵。红外线电子耳道体温计测量体温偏差较大。化学标点(相变)测温是通过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来判断体温变化,制作成额贴,国外有化学标点(相变)测温塑料胶棒,可反复使用。

    临床问题1 0~5岁儿童不同部位应用不同体温测量工具所测体温的准确性如何?

    不同部位测温的证据发现有1篇系统综述(Ⅱa)和20项前瞻性研究(2项Ⅰb, 10项Ⅱ和8项Ⅲ),由于文献纳入研究对象的年龄为0~14岁,研究地点和体温测量方法各异,故无法进行Meta分析得出结论。

    有2项研究应用玻璃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检测<2岁患儿口腔或直肠体温(Ⅱa),结果显示电子体温计与玻璃水银体温计比较,测量口腔和直肠体温的敏感度分别为10%和63%。≤5岁儿童采用玻璃水银体温计口腔测温可因位置不正、测量不准、温度计被咬断和疼痛,而致测温困难。口腔测温适用于大龄儿童和成人,结果准确。直肠测温适用于婴幼儿,结果准确,但患儿较难接受,且安全性不佳。专家共识认为0~5岁儿童不推荐通过口腔或直肠测温(Ⅳ)。

    文献表明,儿童采用玻璃水银体温计在腋下所测温度平均低于耳温0.5℃以上(0.09~1.52℃),平均较直肠体温低1℃,敏感度为25% ~98%。而采用电子体温计在腋下测温可较直肠体温低,最多可达2℃。而新生儿直肠体温与腋下所测温度差值分别为0. 09℃(95% CI:0. 06~0.12℃)、0.3℃和0.2℃,平均为0.17℃。腋下测温适用于新生儿,快速易行,且结果准确。

    采用化学标点(相变)测温有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Ⅱ),分别为新生儿、3个月和3岁的儿童,与玻璃水银体温计腋下所测温度相比低0.32℃和0.93℃,敏感度为68%和92%。

    1项关于红外线测温仪颞动脉测温的研究,研究对象为327名<2岁的婴幼儿,发现红外线测温仪颞动脉测温可检测出81%的直肠体温≥38. 0℃和88%的直肠体温≥38. 3℃的儿童(Ⅲ)。

    4项评估化学标点(相变)额部测温与不同测温计在不同部位测温比较的研究(2项Ⅱ, 2项Ⅲ),因研究对象、对照方法及测温部位差异较大,因此有限的证据仅提示化学标点(相变)额部测温较玻璃水银测温计直肠体温平均低1. 2℃;化学标点(相变)额部测温适用于所有患儿,快速易操作,但结果欠准确。

    有研究提示,对各年龄段患儿而言,红外线测温仪准确性、一致性和敏感度较差。

    有2项系统综述(Ⅱ)和21项前瞻性研究(2项Ⅰb, 8项Ⅱ和11项Ⅲ)报道红外线电子耳道测温的结果,其中系统综述纳入了4 441名0~16岁的儿童,汇总分析提示红外线电子耳道测温与其他部位测温的平均温差在0.29℃(0.74~1.34℃),并受年龄、情绪、环境温度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7% (95% CI:55.6% ~71.8% )和95.2%(93.5% ~ 96.9% );红外线电子耳道测温可有30% ~40%的发热患儿被漏诊。对<3个月婴儿应用红外线电子耳道测温并不可靠,且耳道放置温度计有一定困难。

    临床问题2发热体温高度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有1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9项Ⅱa, 3项Ⅱb)表明,发热体温高度与严重疾病间存在相关性。文献结果表明:高热与严重细菌感染间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当体温>39℃时,严重细菌感染危险性增加。发热的新生儿中,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的危险性在12% ~32%, 1~3个月为15% ~21%,高于3~36个月的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当<3个月的婴儿体温>38℃、3~6个月的婴儿体温>39℃,即作为严重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临床问题3 发热持续时间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前瞻性研究对发热持续时间与严重细菌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一项研究表明,发热>48小时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的OR为3.85(95% CI:1.11~13.3)。文献提示在有严重细菌感染组的发热持续时间为26.5±41.5小时,明显长于非严重细菌感染组18. 6±21.7小时(P<0.01)。而与发热时间<24小时组相比, >48 小时组严重细菌感染的OR为1.04(95% CI:0.35~3.12)。文献研究发现脓毒症时体温≥39℃时间亦可较短。已有的证据表明,发热持续时间尚不作为预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体温测量的建议

    ●新生儿测体温应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体温(Ⅱa)。

    ●1个月~5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测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测温(Ⅲ)。

    ●化学标点(相变)测温(额贴)方法不可靠,不主张采用(Ⅱa,Ⅱb)。

    ●口腔、直肠采用电子测温计测体温最为经济有效(Ⅱ)。

    ●不能以发热体温高度预测发热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Ⅱa)。

    ●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Ⅱb)。, 百拇医药(王 艺)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