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0年第42期
编号:11979998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0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42期
抗组胺药并非仅拮抗组胺H1受体发挥治疗作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应用策略的变化,儿童和特殊生理条件下抗组胺药的合理使用
     抗组胺药通常通过拮抗H1受体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变态反应发生过程,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础用药。抗组胺药不仅阻断组胺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由此基层医生应更新临床用药的理念。本文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抗组胺药并非仅拮抗组胺H1受体发挥治疗作用

    传统上讲,抗组胺药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效应,这是抗组胺药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的经典机制。受体竞争性结合机制适用于全部抗组胺药发挥药理效应的解释,并对药物提出以下3点要求:受体亲和力高,高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与受体结合后药物解离速度缓慢。近年来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以及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

    抗组胺药发挥抗炎症作用主要通过以下2个方面途径实现:①非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药物与膜离子相互作用,抑制跨膜钙通道活性和cAMP产生,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膜,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介质的释放;②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抗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内一系列G蛋白偶联反应影响NF-κB(NF-κB为一个转录因子蛋白家族)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因子的产生。

    应该指出,不同抗组胺药在体内外试验中均具有抗炎作用,但这种作用究竟有何临床意义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治疗剂量下发挥抗炎作用。发展明确具有抗炎作用的抗组胺药是今后研制的方向。

    研究认为,H1受体存在2种不同的活化状态,即激活和非激活状态。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以相互转化。组胺可以使活化型受体稳定,而抗组胺药使非活化型受体稳定。这一理论改变了抗组胺药不是通过拮抗剂组胺与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而是反激动剂,可以在组胺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