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0年第44期
编号:11979495
中药防治冠心病,重在辨证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30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44期
     辨清寒热,巧选护心药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杀手”之一。而在冠心病的内科药物治疗中,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成药,在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扶正宁心。其中又以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最为广泛。

    传统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物很多,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似乎其作用机制都差不多,比如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

    但是每味中药在其不同的外观形态下所蕴涵的药性(寒热温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均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疗效特点和适应证均有不同。再加上中成药多味药物的配伍,更要考虑其综合药性,准确用药。

    目前,市场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的中成药很多,老百姓和许多西医往往因为看不懂中药的“功能”项,所以只看其“主治”内容,造成辨证用药不准。具体来说,比如含有人参、附子、肉桂、蟾酥等的药物往往偏热,而且主要作用在于“强心”,因此适用于有“寒象”,尤其是出现心衰症状的病人,比如气短乏力、畏寒肢冷、动则作喘。

    蟾酥具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无心衰症状者长期服用需注意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最好是先咨询中医师后再服用;再比如含有水蛭、土鳖虫、地龙等虫类的药物,中医归为“破血”药,因其含有溶解血栓的酶,其特长在于心梗和脑梗病人的抗栓和溶栓治疗,但同时须注意的是,这些虫类药含有大量的异体蛋白,部分患者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长期服用还需注意肝转氨酶的变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