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年第39期
编号:12142360
他汀类药物临床安全性隐患与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39期
     编者按 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认识,他汀类药物已成为临床心血管病防治的基础用药,适应证逐渐从二级预防向一级预防迈进,但是他汀类药物潜在的安全性隐患不容忽视。因此,临床医生尤其基层社区医生亟需全面掌握他汀类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及规避技巧,以保证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他汀类药物(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是有效调节血脂代谢异常与预防临床事件的经典药物。但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在不同人种和人群有很大差异,如同等药物剂量时,欧洲人群的耐受性好,而亚洲人耐受性较差。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的不断研究与临床证据的积累,人们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良反应主要涉及肝、肾功能损害以及肌毒性等,因此需要临床医生严把适应证、注重临床监测与适时应对。

    他汀肝损害:监测基线与变化情况,警惕高危人群

    他汀类药物的肝脏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1~2周,4~6周达高峰;多与剂量尤其初始剂量相关;好发于低体重、合并多种用药、严重感染和围手术期患者,也有肝病和老年人多见的报道。需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亚洲人群的初始起效剂量约是欧洲人群的1/2,但二者的基线转氨酶水平各异,欧洲人群的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为5~20 IU,亚洲及国人为5~40 IU。多数情况下,欧美人群他汀类药物引起肝酶升高不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时无需减量或停药,但要密切监测肝酶变化,进行性肝脏损害少见。而亚洲人群,如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即应减量或停药,且多数不能自然恢复,特别有胆红素增高者,进行性肝损害多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