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3726804
婴幼儿血管瘤概述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8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324
     编者按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之一,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1%~2.6%,<1岁发病率高达10%~12%。婴幼儿血管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部位为头颈部,约占全部病变的40%-60%。随着人们对其生物学特点、临床转归认识的转变,及对身心质量多方位的追求,加之现代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目前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态度与方法也与以往有了较大转变。既往的分类方法已经被摒弃,新的诊治方法不断出现。为此,我刊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邹先彪教授和陈虹霞博士就婴幼儿血管瘤诊疗方面的进展和误区做一系统的诠释。

    血管瘤的分类

    有的小宝宝刚出生或者出生几周后,在身上可以看到红斑、青紫斑或草莓色红斑,有的迅速增大起来,而有的则随孩子的成长成比例逐渐增大,这时家长和亲属们纷纷议论说小宝宝得了血管瘤,要抓紧治疗。但到医院看,有的医生说将来会消退,不着急治疗,有的说要尽早治疗,否则越长越大,弄得家长不知该如何是好。

    其实不同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因为血管瘤是分为多种。国内传统分类方法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鲜红斑痣)同属毛细血管瘤,但前者出生后迅速长大、高出皮肤,以后大部分能消退,对激素治疗有效,适当干预治疗控制其快速生长即可;而后者随身体生长缓慢长大,颜色变为紫红或增厚,对激素治疗无效,不会自然消退,需积极有效治疗。

    婴幼儿血管瘤亦可分为浅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浅表血管瘤起源于真皮浅层,呈鲜红或紫红色,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呈草莓状,即“草莓状血管瘤”;深部血管瘤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表面皮肤隆起,外观呈蓝色或无色;混合血管瘤起源于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

    40%的血管瘤可发生并发症

    血管瘤并发症因血管瘤位置、大小、生长速度不同而异。并发症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常见溃疡、出血、感染、心力衰竭、视力受损、气道阻塞、喂养困难、外耳道阻塞等。

    溃疡是血管瘤最常见的并发症(21%),其次是出血(7.5%)。溃疡常发生在生长期,易摩擦部位较常见。溃疡疼痛,可以继发感染和出血,最后多瘢痕愈合。出血多是由于局部压力增加而导致静脉渗血,但需要排除系统性的凝血障碍或者动静脉畸形。

    感染也是婴儿血管瘤常见并发症之一,感染一方面是原发性的,但更多的是继发于溃疡,护理比较困难部位(如口腔和肛周)更易发生。

    混合型血管瘤可以导致大血管的分流,由此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眼周的血管瘤可以导致散光、眼睑下垂、斜视、屈光不正、眼球前突、弱视和失明。颈部或面部下方的血管瘤可能伴发声门下血管瘤,引起气道阻塞,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50%)。口腔或鼻腔内血管瘤可以引起喂养困难。耳部血管瘤可以导致外耳道阻塞,短期内可能影响听力,但是长期对听力的影响不大。面部巨大型婴儿血管瘤过度生长可以侵袭面部骨骼或者耳软骨。

    血管瘤可分为3期

    血管瘤(包括颌面部血管瘤)从生物学角度可分为3期,即增殖期、稳定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一般持续生长6-8个月,经过1-2个月的静止期后,多在8-12个月时进入消退期。血管瘤初起多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斑、淡白色斑、红斑周围可以绕以白晕,少部分表现为青斑或者抓痕。生长期时表现各异,多为丘疹结节斑块色红。消退期时皮损中央首先出现颜色变浅,硬度减少,之后整个血管瘤逐渐变淡、变平、变软。

    在临床治疗中根据各期血管瘤的特点,治疗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处于增殖活跃期的血管瘤需要积极治疗,目的是祛除病变或者至少要延缓其发展,为以后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消退期的治疗目的是改善外观,提高功能。

    康芝药业有奖知识问答上期答案

    1.正确答案:A.B.C

    2.正确答案:C

    3.正确答案:A.B.C.D

    4.正确答案:A.B.C.D, 百拇医药(陈虹霞 邹先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