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328
编号:13723434
三伏贴,规范应用、客观看待才精彩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6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328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从今年6月21日夏至开始,“冬病夏治”便进入了最佳时机。冬痛夏治是在“春夏养阳”理论指导下,在夏天利用穴位药物敷贴等手段治疗冬天易发的虚寒性疾病的传统特色疗法。简单地说,就是将冬天好发的病在夏天治,趁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疏松之时,通过药物穴位敷贴等中医治疗手段,调节人的脏腑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日益推广普及,成为群众广为接受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三伏贴是否“可治百病,药到病除”?三伏贴是否人人可用?三伏贴发疱越大效果越好吗?本文将就基层医生所关心的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冬病夏治的理论渊源及种类

    冬病夏治疗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宝命全形论》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气生存,随四时变化规律而成长,此“天人相应”也。疾病的发生随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不同,其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冬病之发生,主要因为素体虚寒,而又外受寒邪,其病因为“阳虚感寒”,故“寒”为病之本。从小暑至立秋(盛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借着天人之阳盛之时,趁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取同气相求之理。用两阳相加之法,使体内阳气充足,抗病御寒能力大增,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贴敷、薰洗等多种外治法,尤以穴位贴敷、化脓灸和药浴运用最多。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辩病种、分阶段、验体质选用三伏贴

    入伏之后,在网络和各类医院的宣传板上,三伏贴成了实实在在的宠儿,三伏贴治哮喘、治慢阻肺、治痔疮、治牛皮癣……,一时间,医生、患者眼花缭乱。甚至有人说,“三伏贴,包治百病,有病治病,无病防身”。那么,这些说法是否可靠呢?

    江西省于都县中医药研究学会会长黄先来告诉记者,“必须正确地看待三伏贴,贴敷的重点是在调理身体,辅助治疗。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国家中医中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明确指出,穴位贴敷主要适应证有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冠心病、脑血管病、偏头痛、便秘、失眠、耳鸣耳聋、高脂血症、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口腔溃疡、痛经、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股骨头坏死、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多数专家表示,在三伏贴治疗的这些疾病中效果最显著的当属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但是,还要分清疾病所处的分期。北京同仁医院针灸科陈禄泉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哮喘患者都适合应用三伏贴,由于贴敷中主要含有白芥子、细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药,药性偏于温性,故对于病程较长的伴有少气、白稀痰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为显著,但对于哮喘急性期发作患者,以及支气管扩张伴发哮喘效果不佳,对于可黄脓痰、或咳血的哮喘患者不宜使用。”

    安徽省中医院王金山指出,“冬病夏治”适宜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而非急性发作期的人群,体质偏气虚或阳虚,阴虚体质者则不宜。阴虚体质为阴血不足,有虚热表现,经常口渴,且喉咙干、容易失眠、头晕眼花以及心烦气躁、皮肤枯燥无光泽、形体消瘦、盗汗、手足易冒汗发热、便秘等。此类患者如果采用三伏天穴位敷贴,不光效果不好,反而有可能导致阴虚症状加重。

    许多基层医生来信说,他们给村里的居民三伏贴多年了,效果很显著,很多比较容易感冒的儿童经过夏天的贴敷,冬天感冒少了,体质也增强了。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基层医生,给儿童贴敷之前,务必要问清楚儿童目前的身体状况、体质特点,包括有无胶布过敏史,2岁以下的儿童慎用三伏贴。

    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发疱症状

    三伏贴是贴在人体穴位上的贴敷药物,药物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在采用含有刺激性的药物时,贴敷穴位可引起局部发疱,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疱疗法”。

    发疱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由于体质差异的因素,导致有的患者反应大、有的反应小。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疱、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辽源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胡雪丽告诉记者,“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皮肤出现小水疱,可表面涂以甲紫(龙胆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疱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从水疱下端挑破,排尽疱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疱液,然后涂以龙胆紫溶液收敛,破溃水疱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另外,贴敷患者要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不要吃冷饮及冰镇食品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避免出汗过多,因出汗过多会影响药物的固定和疗效;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三伏贴取下后可洗澡,但不能搓贴敷部位。, http://www.100md.com(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