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正确诊断的“三大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骤,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死亡率很高。根据WHO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有典型心电图改变和(或)典型心肌酶谱改变,可以有或无典型临床症状,即可诊断;如仅有可疑心电图变化和(或)可疑心肌酶谱的改变,则仅能疑似诊断,而不能确诊。如果患者症状、心电图及血心肌酶谱变化均典型,则诊断并不困难:①症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30分钟;②心电图:有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变化的病理性Q波及ST-T改变;③心肌酶学检查:有血酶增高,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等。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及漏诊并非少见。据统计,在当前疾病误诊率顺位中居第2位。下面从3个方面叙述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正确诊断的“三大障碍”。障碍一:症状不典型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症状包括突发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出汗,胸痛向左肩臂放射,持续时间>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而不典型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不典型或无痛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首先是疼痛不典型,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胸闷、心悸、无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病例中约20%-60%的患者未能自己觉察,而是因其他原因就诊,常规做心电图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而这些患者中约50%为真正无痛性心肌梗死。笔者所在医院5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统计资料表明,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40.9%,而非老年患者为23%;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胸痛症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