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doi:10.5969/j.issn.1007-614x.2017.30.75
摘要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收治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72例,分析检验结果,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检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末梢血,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即检测的数值明显高于<6 h和≥6h的。结论: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是重点和关键,能减少标本误差。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采血标本;质量问题;应对措施
为了分析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近1年收治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72例,分析检验结果,对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檢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观察。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72例,对其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均符合临床研究标准;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35~57岁,平均(45.2±0.9)岁。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不同检测时间和不同检测部位的检测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最终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分析不同采血部位的检验结果。结果证明,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末梢血,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不同检测时间对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立即检测的数值明显高于<6h和≥6 h,见表2。
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个复杂的体系,针对其特殊性,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后续评价工作,按照具体要求落实,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根据现有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可知,相关因素很容易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但是在整个分析阶段,可能会存在控制不当或者其他问题,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和医生、护士等引起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血常规检验能为临床提供指导,根据诊断具体要求可知,只有做好指导工作,才能减少对样本质量的影响。具体包括采集方式、样本采集量以及样本保存等,只有做好样本分析工作,才能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防止出现管理失误的现象。得出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合格的质量控制分析,但其在临床研究中常被忽视,多是和检验科室工作人员重视度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检验标本从采集到检验环节的管理难度比较大,很难进行控制,因此也成为管理的难点和要点。血常规检验能为整个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指导意义突出,针对干预性因素的多样化,做好诊断工作是关键。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药物影响:医护人员采集血液样本的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教育,查看患者是否服用药物。如果服用,则建议停药后一定时期,接受血常规检查。服药后,药物在体内新陈代谢,对血液成分有直接影响,因此会引起血常规检验准确度降低。
采血部位:采血部位常会选择静脉血、指血和耳垂血等,末梢血在采集阶段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温度,血液成分也会因此改变,进而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采血时间:随着多种因素而变化,如饮食、睡眠以及运动等,在不同时间点对检验指标有严格要求。被检验者情绪变化,可能会导致血液指标变化,因此需要及时与患者互动和交流,指导被检验者缓解不良情绪,保证结果不受影响。
采血量的影响: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应协调一致,保证血细胞分析仪的用量。应注意血样与抗凝剂比例。采血完成后,如果不能及时对样本进行检测,则会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或者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处理阶段要控制好温度。运输阶段避免剧烈碰撞,否则会出现溶血的现象。医护人员要掌握具体操作要点和重点,提前对标本量进行分析,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实施,进而避免出现控制不当或者其他现象。血常规检验分析对标本质量的控制有严格的要求,要注重提升医护人员的自身综合意识,包括采集部位、采样量以及抗凝剂的选择等,严格按照现有规范实施,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
在本次研究中对不同采血部位的标本准确率进行分析,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末梢血,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对不同检测时间对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立即检测的数值明显高于<6 h和≥6 h的。说明血常规检验分析对采血标本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在实践中需要做好标本质量选择工作。
综上所述,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工作的应用优势明显,能为后续诊断奠定基础,得到精准的数据,提升检验准确度。 (谯正权)
摘要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收治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72例,分析检验结果,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检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末梢血,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即检测的数值明显高于<6 h和≥6h的。结论: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是重点和关键,能减少标本误差。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采血标本;质量问题;应对措施
为了分析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近1年收治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72例,分析检验结果,对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檢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观察。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72例,对其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均符合临床研究标准;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35~57岁,平均(45.2±0.9)岁。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不同检测时间和不同检测部位的检测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最终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分析不同采血部位的检验结果。结果证明,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末梢血,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不同检测时间对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立即检测的数值明显高于<6h和≥6 h,见表2。
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个复杂的体系,针对其特殊性,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后续评价工作,按照具体要求落实,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根据现有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可知,相关因素很容易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但是在整个分析阶段,可能会存在控制不当或者其他问题,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和医生、护士等引起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血常规检验能为临床提供指导,根据诊断具体要求可知,只有做好指导工作,才能减少对样本质量的影响。具体包括采集方式、样本采集量以及样本保存等,只有做好样本分析工作,才能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防止出现管理失误的现象。得出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合格的质量控制分析,但其在临床研究中常被忽视,多是和检验科室工作人员重视度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检验标本从采集到检验环节的管理难度比较大,很难进行控制,因此也成为管理的难点和要点。血常规检验能为整个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指导意义突出,针对干预性因素的多样化,做好诊断工作是关键。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药物影响:医护人员采集血液样本的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教育,查看患者是否服用药物。如果服用,则建议停药后一定时期,接受血常规检查。服药后,药物在体内新陈代谢,对血液成分有直接影响,因此会引起血常规检验准确度降低。
采血部位:采血部位常会选择静脉血、指血和耳垂血等,末梢血在采集阶段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温度,血液成分也会因此改变,进而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采血时间:随着多种因素而变化,如饮食、睡眠以及运动等,在不同时间点对检验指标有严格要求。被检验者情绪变化,可能会导致血液指标变化,因此需要及时与患者互动和交流,指导被检验者缓解不良情绪,保证结果不受影响。
采血量的影响: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应协调一致,保证血细胞分析仪的用量。应注意血样与抗凝剂比例。采血完成后,如果不能及时对样本进行检测,则会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或者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处理阶段要控制好温度。运输阶段避免剧烈碰撞,否则会出现溶血的现象。医护人员要掌握具体操作要点和重点,提前对标本量进行分析,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实施,进而避免出现控制不当或者其他现象。血常规检验分析对标本质量的控制有严格的要求,要注重提升医护人员的自身综合意识,包括采集部位、采样量以及抗凝剂的选择等,严格按照现有规范实施,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
在本次研究中对不同采血部位的标本准确率进行分析,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末梢血,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对不同检测时间对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立即检测的数值明显高于<6 h和≥6 h的。说明血常规检验分析对采血标本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在实践中需要做好标本质量选择工作。
综上所述,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工作的应用优势明显,能为后续诊断奠定基础,得到精准的数据,提升检验准确度。 (谯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