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手术前后肌电图结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78
摘要 目的:探讨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前后肌电图的变化。方法:收治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在治疗前后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有明显异常,则术后恢复效果较差。结论: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行肌电图检查对患者术后疗效、预后进行评估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肌电图;足下垂;腰椎间盘突出
足下垂是一种小腿前肌群和外肌群麻痹而引起的足部不能背屈。患者行走时,通常表现为拖拉患足或将患足抬高;患足落地时,通常是足尖先落地。临床上足下垂可由腰椎间盘突出、腓神经损伤、肌肉疾病及骨关节屈曲畸形等引起。本文主要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35~50岁,平均40岁。患者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足下垂,其胫前肌肌力43级。均未合并其他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0 d~2个月。患者均愿意行术后神经电生理复查。
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室温20~28℃,皮肤温度>32℃。采用日本原装进口光电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分别对18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术前3~5 d和术后7 d、3个月、6个月、1年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包括双下肢胫神经、腓神经、股神经、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别观察、对比双侧潜伏期、波峰和传导速度。针肌电图检测双下肢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股二头肌长短头、股四头肌内侧头、趾短伸肌及腰椎旁肌,记录静息状态时是否有异常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及大力收缩时的募集情况。18例患者均行双侧胫神经F波检测,记录最短潜伏时和F波的出现率。检测方法及正常值均参考标准文献。CMAP波幅降低:腓总神经CMAP正常值高限130%。均行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脊髓神经根粘连松解术、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成形术、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微创消融术。
结果
1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腰痛及下肢酸痛症状明显改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18例患者术前、术后感觉神经检查均正常。MCV:术前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6例(33.33%);潜伏期延长5例(27.78%);CMAP波幅降低10例(55.56%),未引出CMAP波幅3例(16.67%);胫后神经MCV波幅降低5例(27.78%)。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复查结果: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0例;潜伏期延长O例;CMAP波幅降低0例、未引出CMAP波幅2例(11.11%);胫后神经MCV波幅降低0例,见表1。
针肌电图:术前胫骨前肌、腓骨长肌呈神经源性损害18例(100.00%);腓肠肌内侧头呈神经源性损害10例(55.56%);股二头肌长短头、股四头肌内侧头、趾短伸肌呈神经源性损害16例(88.89%);腰椎旁肌呈神经源性损害17例(94.44%)。术后1年复查,胫骨前肌,腓骨长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例(16.67%);腓肠肌内侧头呈神经源性损害2例(11.11%),股二头肌长短头、股四头肌内侧头、趾短伸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例(11.11%),腰椎旁肌呈神經源性损害2例(11.11%),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若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恢复良好;若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有明显异常,则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差。
讨论
随着影像学的不断进步,CT及MRI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病变。但影像学检查主要提示由结构病变而导致的神经根损害,并不能了解神经的功能状态。肌电图除了可确定神经功能状态外,还可以排除周围神经病,确定神经损害的部位和范围,从而弥补影像学的不足。肌电图检查是从神经电生理方面反映神经的功能状态,并根据神经电生理变化了解神经根的受压程度。本组患者术前腓总神经运动传导的CMAP、运动传导速度及针极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说明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神经根的压迫程度比普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严重;压迫程度重,患者神经根必然会发生缺血、水肿及局部渗出粘连,继而变性、坏死,应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不可逆损伤。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行肌电图检查能对患者术后疗效、预后进行评估。总之,患者术前行肌电图检查是评估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行下肢全面的电生理检查,对患者术后疗效、预后进行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秦怒涛等)
摘要 目的:探讨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前后肌电图的变化。方法:收治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在治疗前后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有明显异常,则术后恢复效果较差。结论: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行肌电图检查对患者术后疗效、预后进行评估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肌电图;足下垂;腰椎间盘突出
足下垂是一种小腿前肌群和外肌群麻痹而引起的足部不能背屈。患者行走时,通常表现为拖拉患足或将患足抬高;患足落地时,通常是足尖先落地。临床上足下垂可由腰椎间盘突出、腓神经损伤、肌肉疾病及骨关节屈曲畸形等引起。本文主要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35~50岁,平均40岁。患者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足下垂,其胫前肌肌力43级。均未合并其他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0 d~2个月。患者均愿意行术后神经电生理复查。
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室温20~28℃,皮肤温度>32℃。采用日本原装进口光电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分别对18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术前3~5 d和术后7 d、3个月、6个月、1年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包括双下肢胫神经、腓神经、股神经、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别观察、对比双侧潜伏期、波峰和传导速度。针肌电图检测双下肢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股二头肌长短头、股四头肌内侧头、趾短伸肌及腰椎旁肌,记录静息状态时是否有异常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及大力收缩时的募集情况。18例患者均行双侧胫神经F波检测,记录最短潜伏时和F波的出现率。检测方法及正常值均参考标准文献。CMAP波幅降低:腓总神经CMAP正常值高限130%。均行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脊髓神经根粘连松解术、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成形术、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微创消融术。
结果
1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腰痛及下肢酸痛症状明显改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18例患者术前、术后感觉神经检查均正常。MCV:术前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6例(33.33%);潜伏期延长5例(27.78%);CMAP波幅降低10例(55.56%),未引出CMAP波幅3例(16.67%);胫后神经MCV波幅降低5例(27.78%)。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复查结果: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0例;潜伏期延长O例;CMAP波幅降低0例、未引出CMAP波幅2例(11.11%);胫后神经MCV波幅降低0例,见表1。
针肌电图:术前胫骨前肌、腓骨长肌呈神经源性损害18例(100.00%);腓肠肌内侧头呈神经源性损害10例(55.56%);股二头肌长短头、股四头肌内侧头、趾短伸肌呈神经源性损害16例(88.89%);腰椎旁肌呈神经源性损害17例(94.44%)。术后1年复查,胫骨前肌,腓骨长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例(16.67%);腓肠肌内侧头呈神经源性损害2例(11.11%),股二头肌长短头、股四头肌内侧头、趾短伸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例(11.11%),腰椎旁肌呈神經源性损害2例(11.11%),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若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恢复良好;若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有明显异常,则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差。
讨论
随着影像学的不断进步,CT及MRI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病变。但影像学检查主要提示由结构病变而导致的神经根损害,并不能了解神经的功能状态。肌电图除了可确定神经功能状态外,还可以排除周围神经病,确定神经损害的部位和范围,从而弥补影像学的不足。肌电图检查是从神经电生理方面反映神经的功能状态,并根据神经电生理变化了解神经根的受压程度。本组患者术前腓总神经运动传导的CMAP、运动传导速度及针极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说明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神经根的压迫程度比普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严重;压迫程度重,患者神经根必然会发生缺血、水肿及局部渗出粘连,继而变性、坏死,应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不可逆损伤。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行肌电图检查能对患者术后疗效、预后进行评估。总之,患者术前行肌电图检查是评估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行下肢全面的电生理检查,对患者术后疗效、预后进行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秦怒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