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94701
重症脑血管病营养治疗相关感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8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1期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对重症脑血管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基础代谢率高、能量消耗大,机体应激强烈,内分泌严重紊乱,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分解激素水平明显升高,易并发胃肠功能及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免疫功能下降、应激性高血糖等状况[1]。同时患者因内脏低灌注,交感神经激活,儿茶酚胺增多,胃黏膜血管强烈持续收缩,应激引起垂体一肾上腺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使得胃运动减弱,胃酸排出延迟,影响胃黏膜愈合,从而易并发应激性溃疡[2]。早期、充分的营养支持对提升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有效避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常常合并脑干功能异常而出现吞咽困难、意识障碍、高误吸风险,临床上常需鼻饲喂养。目前“首选肠内营养,肠内不足肠外补”的观点已达成共识,两种营养支持方式都能补充机体能量和氮源,纠正负氮平衡,利于创伤修复,促进患者恢复。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而言,有其优势:①可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的发生;②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使代谢更加符合生理,有利于肝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③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和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④在同样热量和氮水平的治疗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