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91351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其预防(3)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张介平 潘碧 徐宇杰
第1页

    参见附件。

     3.2.3 塑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与学习环境

    (1)学校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竞赛,开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避免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的不良情绪。(2)结合实际举办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学生心灵阳关演讲比赛、心理关爱影视作品赏析和心理社团等活动,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3)加强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升学生因崇拜老师而产生的专业满意度,让他们感受到师生间的温暖与关怀,寻找到一定程度的情感寄托。(4)学生管理人员应特别关注那些经历了挫折或负性生活事件的学生,对有异常反应的学生要加以重视,以防止因疏忽而造成的严重后果。(5)要针对各种适应问题开展讲座或座谈会,对学生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特别要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生活和生活适应性问题,以及大四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婚恋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和辅导。(6)关注关爱贫困生的心理生活。学校要建立、健全困难学生的奖学、助学体系;学生管理者或辅导员应加强与贫困生的心理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心。

    3.3 学生系统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减轻或克服不良情绪甚至不良念头的滋生。

    3.3.1 提高认知能力

    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方式,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积极的方面,寻求优化的问题解决方式,要经常告诉自己“我能行”、“事情总会解决的”。贫困生要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不要跟他人对比暂时不能改变的经济状况,避免“贫困自卑”情结;同时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创造成功体验以弥补其它方面的不足;要不断提升自己学习、人际交往和兴趣活动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明白与挫折相关的可变和不可变因素。如果是不可变的就要说服自己勇敢的接受现实,比如如果已经失恋了就应该勇敢的放手。而如果事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观的,那么就应该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际关系紧张和学习不理想这些是可变的事件,只要改变不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学习方式或方法,就可以使它们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3.3.2 加强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大学生应对自己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的知识,尤其要了解自杀的相关知识;要常阅读心理学的科普杂志或书籍;积极参加心理学的相关讲座或活动;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治疗、预防措施要学会尝试性地体验。

    3.3.3 培养正确的归因模式

    正确归因的前提是要对问题有正确的了解或把握,比如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避免自卑等负性情绪对自身的杀害。对于贫困生亦是如此。贫困生要明确自己的人际关系差并不是源于贫困,可能更多源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人际交往方式。

    3.3.4 合理调节情绪

    突发挫折或负性生活事件首先造成当事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若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所以受挫者必须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通常的情绪调节方法有:①宣泄法:即把心中的痛苦、疑虑等采取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的方式发泄出来。有人会找朋友或家人倾诉,有人会大哭一场或大吃一顿,还有人会选择做运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②放松法:采用一些方法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控制和缓解。常用的放松法有深呼吸放松法或生物反馈法,前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自己进行,而后者得在专业老师的知道下进行;③RET技术:RET技术是艾利克丝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情绪或行为是由对事物的认知而产生的,认知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当受到挫折后可以通过改变对挫折的认识来调节自己情绪。如果当事人感到自己无法摆脱痛苦时,应及时主动地求助于专业人员。

    3.3.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避免因人际紧张带来的心理困扰,更重要的是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他们可以成为有效的支持系统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大学生自身具有几个条件:一是要有真诚待人的心态,切勿势利。二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比如要善于倾听,善于“察言观色”,能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要克服自卑恐惧等心态等等。三是根据必要性适当地告诉父母或亲近的同学和朋友自己近况和心理状态,与他们坦诚沟通。

    3.3.6 善于观察,乐于助人

    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他们在言语、行为和情绪状态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反常倾向。当发现身边的同学以后反常行为,想死念头、极端抑郁、孤独、绝望等表现时,要尽量伸出援助之手,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要及时向老师或相关人员报告。

    3.3.7 设立进取性、可行性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是人生的转轨阶段,它直接面对着未来的工作和独立生活。所以在大学生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地学习;要有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要结合长期目标设立各种短期目标或超短期目标,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日常生活作息表,以保证生活的规律性。合理的计划有助于目标的明确,有助于坚定意志并克服干扰。而规律的生活能够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减少心理问题或负性情绪的发生。

    3.4 社会系统

    社会要正确的对待和评价大学生的自杀事件,不要盲目指责和过分渲染,以减少舆论的负面效应。要规范媒体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减少媒体引起的轰动甚至是效仿行为的发生。媒体不能想当然的推测自杀的原因并作煽情的评论;应淡化自杀事件的细节,避免对具体自杀方法的描述,不要说具体的自杀措施;报道中不应附加图片,不要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切忌把自杀者“英雄化”“新闻人物化”。同时媒体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作用。(1)教育作用:通过开辟专栏、专题讨论、采访心理专家等形式,传播有关心理疾病的治疗、预防措施;提高人们对自杀的认识水平,从而阻止自杀现象蔓延和缓解集体自杀,打消有自杀企图者的轻生念头;媒体报道的中心应放在如何预防、提供服务和获得服务的途径等方面。所以应报道心理问题或是心理疾病的可治愈性,要附加有可获得的求助方式及联系电话、地址等信息。(2)宣传作用:策划、组织大型宣传教育活动;介绍积极案例,介绍他们解决困境的方法;还可以对自杀后的严重伤害和自杀未遂者的躯体后果进行描述。(3)激励作用:介绍积极案例、启示以及面对逆境、处理负面性问题的方法、措施。

    4 结论

    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各高校的自杀悲剧仍然在不断上演,由此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进行预防和干预是刻不容缓的。同时自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的多样性决定着预防也必然是多方面、多途径的,任何能降低大学生自杀几率的措施和方法都可以尝试。另外,目前的许多研究缺乏可靠的研究数据,这可能会影响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所以只有在自杀研究领域加强用符合流行病学的方法来分析数据,才能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才能最终减少自杀的发生,减少自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91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