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290528
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摘要】伴随艾滋病而来的是全球性艾滋病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反应。我们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认知进行的分析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种疾病,并认识到疾病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艾滋病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 医学人类学; 文化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01-01

    艾滋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像打开潘多拉盒子放出的一个幽灵,迅速的在全球蔓延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心理。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有两种类型,下面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最初源头是1989年发现的146个吸毒人群。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4万人,而超过44万的患者并不自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2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心理医生.上半月》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