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对2490例颈椎X线片中筛查38例OPLL,251例颈椎CT中筛查15例OPLL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标准的颈椎正侧位平片对本病的诊断有确诊意义,但CT扫描更具优势,依其影像表现可分为4型(连续型、节段型、局限型、混合型),椎管测量能够明确骨性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与临床表现关系,并有助于OPLL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OPLL;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85-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到来,再加上科学检查技术的提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高,而作为(OPLL)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也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对近8年来2490例颈椎正侧位平片及251例颈椎CT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2490例颈椎正侧位平片筛查38例OPLL,男20例,女18例,男女之比约为1.16∶1,251例CT扫描发现9例OPLL,男5例,女4例,男女之比约为1.25:1,发病年龄29~68岁,平均48.7岁。病程2~15年。
1.2症状:本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但多数以颈椎神经根压迫症状为主,约占68%,少数部份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症状,约占19%,其它13%.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椎病样”的特征,如颈肩背痛,头颈发僵,四肢麻木,头晕,步履不稳等.
1.3 X线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进行X线颈椎正侧位平片,部份进行CT颈椎扫描,采用501-A500mAX光机及西门子DR-HCT全身机,均按标准常规位置进行检查
2结果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传统X线正侧位片中阳性率约为1.52%,在CT扫描中阳性率约为3.58%,明显高于传统X线平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平片上椎管的前方纵行的,CT上椎管的前方横行条形,带形,桥形,拱形或棒形分布的骨性致密影,边缘锐利,光滑.其范围自C2—C7不等,C4—6为好发部位,可发生单一节段,也可发生于连续多个节段,可压迫硬膜囊,甚至可穿破硬膜直接压迫脊髓。根椐平片表现习惯分为4型,即连续型,节段型,局限型,混合型。
常用颈椎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来判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对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测量方法是以骨化灶最厚处为B,椎管矢状径为由椎体后缘联线与椎板联合皮质线联线之间最小距离为A,用百分比表示即为椎管矢状径狭窄率。计算公式=B/AX100%。本组测量结果47例中骨化灶厚度1~4.8mm。其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测量结果8.3%~46%。其中8.3%~29.4%32例(60.3%),30%~38.8%12例(25.5%),38.9%~46%3例(6.3%)。
3讨论
发病情况: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此病症最早由日本学者月本氏在1960年以“颈椎椎管内假骨”所报告,1964年正式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此症在日本人中发病率最高,故也被称为“日本人病”。
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外伤,椎间盘突出,先天性畸形,椎体退行性病均与本病有关,除上述病因外有人提出中毒学说,也有人提出OPLL的发生与椎间关节倾角或脊椎自弯曲有关。
OPLL的X线诊断意义及X线特点:本症的诊断主要依靠颈椎正侧位平片及CT扫描检查来确定,颈椎平片的确诊率约为78,5%,CT扫描检查的确诊率为98.5%,能直接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及类型,明确椎管矢状径的狭窄,但是通过对比分析,CT扫描在椎管矢状径率,确诊率,病变程度上以及有无侧隐窝狭窄明显优于平片,而颈椎平片在范围,类型,部位上有一定优势,所以建议在颈椎平片没有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上又高度怀凝OPLL的,或要准确测量椎管矢状径率的,做一次颈椎CT扫描是很有必要的。.
鉴别诊断:本症的X线诊断主要以下列情况鉴别:
1 强直性脊柱炎:病变最早对称性侵犯双侧骶髂关节,腰椎,胸椎均见受累,呈“竹节状脊柱”,脊柱正位片可见三条平行的纵行带状高密度影可兹鉴别.
2 脊髓型颈椎病:CT扫描椎体后缘高密度影与椎体骨皮质紧密相连,常有软组织突出物与高密度骨赘影混合一起压迫脊髓,而后纵韧带骨化多与椎体皮质分离,这是因为从骨化程度看,浅层纤维骨化最显著,深层纤维骨化不充分或只有增厚而无明显骨化,进而在骨化带与椎体后缘间形成线状透明间隙。
3 椎体后方垂直骨质间隔:在CT横断面上表现为一游离的致密骨影,有时略向外凸,但是致密骨影与椎体是垂直分离的,这是由于椎体后方静脉孔所形成的间隔。
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愈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0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