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286716
心理护理在治疗男女不孕不育中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邹国花
第1页

    参见附件。

     ㈤从事对备孕不利工种的暂时调离其工作岗位,远离各种强辐射源、有害气体以及过于闷热封闭等的类似环境。

    1.2.4 统计分析方法:以项目的达标人数来进行进行判断和比较,使用PEMS 3.1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结果

    见表如下:

    2.2表1 两组患者掌握相关知识比较

    组 别例数达标例数达标率(%)实验组504998对照组504080注:X2=4.1

    P <0.05

    2.2表2两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后心理调节能力提高的效果比较

    组 别例数达标例数达标率(%)实验组50 4794对照组503570注:X2 =4.8

    P <0.053 讨论

    3.1提高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针对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性格、自我控制能力、民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采取适宜的心理护理对策。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使用较专业的术语,直接沟通;对农村文化水平偏低的患者,要帮助她们消除传统的思想观念,正确地面对不孕或不育的结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她们逐步掌握此病的常见影响因素、应对方法,知道可借助辅助生育技术使她们受孕。增加了患者对不孕不育症的认知程度及自身的应对能力。

    3.2提高患者心理调节能力:在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家人(尤其女性患者来自丈夫)的作用。通过开导、鼓励、帮助,使其在心理上能保持健康而减少了焦虑、烦恼、自责、自卑。从而提高了增强自我控制疾病的能力和对不孕不育的适应能力;通过加强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及指导性心理护理后,缓解了患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增强了他们对治疗效果的信心度。并通过转移生活重心来减轻对妊娠的过度注意力,指导他们改变生活态度,建议他们可通过外出旅游、培养业余爱好等手段放松紧张的情绪。夫妻心情放松、性生活和谐后,受孕机会可明显提高。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成为致病因素,进行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不育不孕患者对此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掌握,进而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治疗效果。相对于对照组实施的传统教育而言,实验组实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治疗的效果更高,相关知识掌握达标人数高于对照组人数。

    4结论

    不孕不育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治疗、预后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对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志刚.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J]2006(4): 483-484

    [2]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