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对小剂量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甘露醇对于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70例发病6小时内确诊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予治疗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未用甘露醇,入院24小时后、2周后检查脑CT,通过对比两组脑水肿的变化情况,探讨甘露醇对于脑水肿的影响状况。结果:24h内使用甘露醇治疗,脑血肿扩大的发生和脑水肿情况加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应用甘露醇能够使脑水肿及病情加重。因此,对于小剂量脑出血早期患者不宜使用甘露醇等作用较强的脱水降颅压药物,以免加重脑水肿,导致病情恶化。
【关键字】甘露醇;脑出血;脑水肿;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95-01
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其病情凶险的主要原因为患者颅内压升高,出血并发的脑水肿以及脑疝形成,脑出血的预后除了与血肿体积有关外,同时与血肿周围继发脑水肿体积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脑水肿,有助于改善病情及预后。近年许多临床观察显示,部分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于一段时间内的病情逐渐加重,查颅脑CT示出血量增加。现普遍认为,继续出血是导致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与死亡的重要因素。甘露醇是临床常用的脱水降颅压药物之一,近年来对于甘露醇用于脑出血早期是否合适出现争议。本次临床观察旨在观察甘露醇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科自2006年10月—2010年5月所收治的发病6小时内确诊为脑出血的病例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9—70岁,平均年龄为53.9;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2-5.0h;按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19例,额叶出血6例,顶枕叶出血5例,丘脑出血2例,颞叶出血1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36—69岁,平均年龄为54.2;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6-5.2h;按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24,额叶出血6例,顶枕叶出血3例,颞叶出血1例,丘脑出血1例(1.5ml)。全部患者均于发病24 h内入院,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1],头颅的CT证明为幕上脑实质出血,出血量均低于10ml,排除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患者以及入院前应用甘露醇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出血部位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控制血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入院后予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15min滴完,每6-8h一次;对照组患者于入院24h后开始予甘露醇,用法同治疗组。全部病例在入院时分别进行(CT1)、入院24h后(CT2)、2周后(CT3)行头颅CT检查,测量其血肿和脑水肿体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评定标准: CT2和CT3发现脑水肿体积比CT1增加1/3为脑水肿加重;CT2和CT3发现脑血肿体积比CT1增加1/3为脑血肿扩大。
2.2 结果
CT2 示:治疗组脑水肿加重者5例,对照组仅1例;治疗组血肿扩大者为12例,对照组2例。CT3 示:治疗组脑水肿加重者为19例,对照组仅2例,血肿均无扩大且有所吸收。详情见下表。
两组患者脑水肿情况比较
24h后血肿扩大(n)24h后脑水肿加重(n)2周后血肿扩大(n)2周后脑水肿加重(n)
3 讨论
脑出血主要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出血能够扩展至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脑内血肿导致周围脑组织水肿及神经损害。影响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升高的颅内压。神经内科、外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就是为解决该主要问题,然而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就是主要措施之一。在临床常用脱水剂中,甘露醇的作用最快最强,因此被广泛使用。甘露醇为多醇糖,临床常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溶液,其渗透压为正常血浆的3.6倍。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迅速扩充血浆容量、渗透压效应,使局部脑组织中血管收缩以及具有清除自由基之效。。但脑出血急性期出现得脑水肿常常是因为血块回缩,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增加,流体的静脉压增高所引发,早期出现脑水肿情况并不严重。近期有临床研究以及动态的颅脑CT显示表明,一些脑出血病人住院后一段时间内仍然出血,持续时间多为6—12h。早期应用甘露醇能够导致压力止血作用下降,进而引发血肿扩大;甘露醇还能够通过受损血管,渗漏到血肿周围,进而致使血肿增大;还能够使血肿外侧脑组织脱水,使血肿与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增大,使血肿扩大。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应用甘露醇组的脑水肿加重发生情况明显高于24h内未用甘露醇的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7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