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228590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心理医生.上半月》 2011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占结外淋巴瘤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 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 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瘤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病理诊断 ; 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02-0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在2008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其它大B细胞淋巴瘤。掌握其临床病理诊断特征及免疫学分型,在临床治疗、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09.1-2011.9我院资料完整的DLBCL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7.6岁。发生于淋巴结19例,胃肠道11例,扁桃体及咽部4例,骨2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选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高温高压组织抗原修复,免疫组化Max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根据病情及鉴别诊断需要,选用CD20、CD3、CD30、CD10、CD5 、bcl-6、MUM1、Ki67等抗体。根据文献记载,染色模式正确并>20%瘤细胞表达记为阳性。

    2 结果

    近2年多来,我们科共诊断淋巴瘤66例, DLBCL36例,占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54.5%(36/66),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淋巴结19例(颈部9例、腹股沟3例、腋窝2例、腹股沟2例、腹膜后3例),占52.8%(19/36),结外17例,占47.2%(17/36)其中11例发生于胃肠道,而且以胃DLBCL多见,占结外淋巴瘤52.9%(9/17),扁桃体及咽部4例,骨2例。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表现为颈部包块15例,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炎样症状10例,肠梗阻1例,发热、乏力、消瘦6例。
, http://www.100md.com
    结内DLBCL19例中,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瘤细胞弥漫分布,以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为主,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大、空泡状、核膜厚、核仁清楚1-3个,除一例破坏淋巴结浸润周围软组织伴弥漫性纤维化外,多数间质薄壁血管增生,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外以胃DLBCL多见,占结外淋巴瘤52.9%(9/17),病变以胃窦为主,呈结节息肉状2例、弥漫浸润型4例、溃疡型3例,胃DLBCL以弥漫浸润性生长为主,破坏黏膜及腺体,替代固有间质,晚期浸润肌层及胃壁全层形成包块或溃疡。瘤细胞体积大、核大、核仁清楚、核分裂像易见,细胞凋亡多见,细胞粘附力差,排列松散,瘤细胞不表达CEA 及CK而表达CD45,不同于未分化癌。免疫组化结果:36例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呈细胞质、细胞膜弥漫阳性,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 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 CK 、CEA 、CD3、ALK。依据Hans分型方法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与文献报道一致。临床采用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及 R-CHOP(美罗华加CHOP)化疗方案治疗,随访2-34月,17例建在,病情稳定,9例死亡,10例失去联系。
, 百拇医药
    3 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各异的淋巴瘤,西方国家占成人25-30%,发展中国家比例更高40%-43.3%为最常见的NHL类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70岁,但青少年也可发生,淋巴结及结外均可发生,约40%发生于结外,而且以胃肠道最为常见。也可以发生于骨、睾丸、脾脏、咽淋巴环、涎腺、肝、肾、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女生殖道、肺等。在2008年的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为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其它大B细胞淋巴瘤三大类型。指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DLBCL-NOS),包括了不能归入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NOS包括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间变型大B细胞淋巴瘤和少见变异型:粘液样及纤维性间质、假菊形团排列、梭形细胞和印戒细胞等。

    淋巴结的DLBCL的肿瘤组织弥漫性生长,破坏正常的淋巴结结构,瘤细胞大,圆形或卵圆形似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质中等量,嗜酸或嗜双色性,细胞核超过正常淋巴细胞2倍以上,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粗颗粒状或空泡状,常有一个或多个核仁,嗜酸或嗜碱性,可见畸形怪状的细胞及多叶核细胞,也可类似R-S样细胞,核分裂像易见,有时伴有浆母细胞分化,大多数病例为一致的大B细胞形态,偶尔可见瘤细胞中等大小似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胃DLBCL以弥漫浸润性生长为主,破坏黏膜及腺体,替代固有间质,晚期形成包块或溃疡。据文献记载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密切相关,主要来源于胃MALT(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而胃MALT淋巴瘤呈低度恶性,主要为小的中心细胞样细胞组成,可见特征性淋巴上皮病变,出现母细胞分化超过20%提示向高度恶性,甚至 DLBCL转化。
, 百拇医药
    原发性胃肠道DLBCL的诊断除了组织学表现符合DLBCL的标准外,尚须符合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标准(1)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2)纵隔淋巴结无肿大;(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4)病变以消化道为主,或伴有局部淋巴结受累;(5)肝脾无原发性病灶。原发性胃DLBCL分为伴有低度恶性B细胞粘膜相关淋巴瘤成分和不伴低度恶性B细胞粘膜相关淋巴瘤成分,二类在经胃镜下小活检标本中,由于组织局限,有时鉴别困难。 本组资料中,结外发病率较高(47.2%),而且胃DLBCL占52.9%(9/17),显著高于文献记载数据,可能与资料来源有关,有待积累资料进一步观察,也不排除由于临床送检标本以胃镜下粘膜小活检组织为主,所观察的病变局限,而将部分继发性DLBCL计入。免疫组化CD20、CD10、bcl-2、bcl-6、MUM1、CD3、CD30、CD5、ALK、EMA、Ki67、CD138、CD21在DLBCL分型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8)。瘤细胞除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外,20%-40%病例表达CD10,bcl-6在许多病例有表达,30-60%病例表达bcl-2,20-60%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的蛋白产物异常,Ki67阳性率大于40%,甚至可高达80-100%。依据基因表达谱(GEP)分析,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和活化B细胞(ABC)样两个亚群,其中GCB样占45%-50%,但在我国仅占20%-30%病例。由于形态学的各种变型不能可靠的预测分子亚群,WHO推荐依据免疫表型 CD10、Bcl-6及MUM1将DLBCL分为GCB样和non-GCB样亚型,即CD10(+)则为GCB样,当CD10(-)且Bcl-6(-)时则为non-GCB样,若CD10(-)、Bcl-6(+)时则要看MUM1,如果MUM1 (+)则为non-GCB样,反之就是GCB样DLBCL。GCB样亚型较ABC样及non-GCB样亚型预后好。对DLBCL分型有助于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R-CHOP化疗使生发中心外活化细胞来源的DLBCL的5年存活率从36%提高到76%,而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DLBCL的5年生存率未得到改善。由于美罗华药物价格昂贵等因素,依据免疫学分类,有选择性应用是临床治疗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 百拇医药(石萍霞 董都选 李允利)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