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283664
“潜伏”逃亡与良心的纠结(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心理医生.上半月》 2012年第2期
     因盗窃罪以别名被判刑四年半,1988年刑满释放。他家庭健全,四代同堂;其平时表现正常,从事浇水泥的重活,能吃苦耐劳,收入尚可,家里建有一栋三层楼房。在周围群众看来,方某为人老实,根本不像坏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方某由人变成了杀人强奸的魔鬼?据民警介绍,方某身高只有1.60米,身材单薄,自小就被人欺负。成年后开始以踩黄包车为生,又自我感觉屡屡被人欺负。为寻找心理平衡,方某最终竟选择以侵害女性的方式找回自尊。不定期会冒出强烈的作案冲动,异常兴奋到无法控制。每每这时,他便带上斧头、匕首、绳子到市郊游荡,随时选择目标,逮谁算谁。但作完案后,他又会充满愧疚。乐平市公安局副局长汪春焱告诉记者,方某曾经在对一名十二三岁少女实施侵害后,突然良心发现,以路人身份拨打110报警,透露被其抛弃在荒郊野外的小女孩的位置。然而,挣扎在人魔更迭怪圈中的方某始终无法自拔。方某交代,如果不是警方及时抓住了他,因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接下来他又要强奸杀人。

    专家分析“找回自尊”的反社会人格

    李玫瑾(全国知名犯罪心理学教授)

    回顾一下方某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由于身体单薄,自小被人欺负,成年以后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将这些细节归纳一下,两个字:挫折。既有生活上的挫折,又有自尊心上的打击。最终他选择以侵害女性的方式找回自尊。犯罪心理学将这类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称为“反社会人格”。

    挫折人人都有,程度各异,经历挫折比他大得多的人,不可胜数,为什么人家没有反社会?这就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挫折理论”。人们在遇到挫折情境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