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损伤的CT影像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758KB,1页)。
【摘要】:目的:急性肝损伤在临床中不少见,需要对急性肝损伤进行CT影像分析,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急性肝损伤患者28例为分析对象,CT:美国Picker CT机。结果:23例肝脏内血肿征象,急性密度增高影;慢性密度减低影;5例临近陷窝结肠旁沟盆腔为积血、积液表现。治疗后1个半月复查,平扫肝脏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显示肝脏内可见与照射野一致的低密度区。随访至疗后4月复查,平扫清晰显示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进一步改善对比。结论:CT扫描对明确有无肝脏损伤,判断损伤程度、有无活动性出血及主要肝静脉损伤、肝包膜撕裂,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可用于临床上研究总结。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CT影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67-1
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担负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肝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较差,故有肝动脉和门静脉提供丰富的血液供应,并有大小胆管与血管伴行输送胆汁。它位于右上腹的深部,有下胸壁和膈肌的保护。但由于肝脏体积大,质地脆,一旦遭受暴力容易损伤,发生腹腔内出血或胆汁泄漏,引起出血性休克和/或胆汁性腹膜炎,后果严重,必须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急性肝损伤在临床并不少见,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本文对急性肝损伤的CT影像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肝损伤患者28例为分析对象,28例患者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岁(26~79岁)。10例为真性肝裂伤,大量出血而致休克。病人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出冷汗,脉搏细速,继而血压下降,同时,腹痛、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9例为肝包膜下裂伤,伴有包膜下血肿。9例为中央型肝裂伤,阵发性胆绞痛和上消化道出血。
1.2CT影像方法
CT:美国Picker CT机。
美国Picker CT机优点
①扫描速度快,②容积数据可避免小病灶的遗漏。
③可进行高质量的任意层面的二维图像、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等后处理,丰富并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诊断准确性也有很大提高。
病人仰卧,横断轴位扫描。两臂上举抱头。扫描基线以从膈顶至肝下缘。扫描时吸气憋住气或平静呼吸后憋住气。根据非螺旋扫描显示的病变部位采用层厚为5~10mm,层距为5~10mm的间隔或连续扫描。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图1 A急性肝损伤治疗后2月CT平扫示肝门区肝脏局部低密度改变;B:动态CT增强扫描门脉期示高密度增强改变;C:延迟扫描与周围肝脏比较仍显示高密度改变
2结果
23例肝脏内血肿征象,急性密度增高影;慢性密度减低影;5例临近陷窝结肠旁沟盆腔为积血、积液表现。治疗后1个半月复查,平扫肝脏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显示肝脏内可见与照射野一致的低密度区。随访至疗后4月复查,平扫清晰显示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进一步改善对比。
3讨论
(1)肝损伤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严重或持续的肝损伤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根据急性肝损伤的CT影像分析结果表明,CT扫描诊断准确率高,肝损伤严重程度分与临床分级相比符合率高,一致性好。我们认为CT扫描对明确有无肝脏损伤,判断损伤程度、有无活动性出血及主要肝静脉损伤、肝包膜撕裂,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2)肝损伤的典型CT表现为平扫显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改变,其与照射野相对应,与肝脏解剖结构无关[1-3]。单一撕裂可见不规则线样的低密度,其边缘模糊,伴随时间推移变清楚;多发性撕裂伤即粉碎性肝破裂,呈多发性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显示清楚。增强扫描时,如果病灶区有强化,可说明血供是好的,可以存活。如果与正常区同样强化,说明能很快愈合。如果病灶区不强化,说明血供不良,有动脉断裂或栓塞,此征象易出现肝坏死。
(3)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本病的预后至关重要[4]。CT是诊断急性肝破裂伤的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极为重要,尤其是增强检查能检出单用平扫容易被忽视遗漏的小范围平扫呈等密度的损伤区,从而进一步明确肝损伤的部位、类型及范围,更能提供局部肝组织是否有血供丧失和肝坏死的依据,可作为急性腹部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5]。肝损伤的早期影像诊断与及时的临床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水喜.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和生化改变[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5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