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腹部超声对120例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测量残余尿量,按残余尿量的多少(0~100ml,100~200ml,200ml以上)分成A,B,C三组,分别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总尿路感染发生率79.17%,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和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中残余尿量增多与尿路感染的出现关系密切,将残余尿量减少至100ml以下,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路感染;残余尿量;神经原性膀胱
【中图分类号】R7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95-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可导致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扩张,继而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这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为了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的相关性,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们对120例SCI患者进行了超声测量残余尿量和尿细菌培养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研究对象均为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经X线,CT或手术证实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包括胸腰段脊髓损伤22例,骶髓损伤98例。按超声测得残余尿量的多少(0~100ml,100~200ml,200ml以上)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2~77岁,平均(54±9)岁;B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45~78岁,平均(57±8)岁;C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43~82岁,平均(55±8)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脊髓损伤节段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用美国HTL HDI-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自解小便,同时以膀胱刺激至不能解出为止,随即经腹部测定膀胱残余尿量。
1.2.2细菌培养:收集患者清洁中段尿,置于无菌瓶内,分别接种于中国兰平皿和血培养平皿上,上述两平皿置于培养箱中35℃培养18~24h。根据菌落的形态和涂片染色后菌体特征来判断菌株的种类。最后,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API生化反应条做鉴定。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2]: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菌落计数≥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 CFU/ml。
, 百拇医药
1.3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表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两样本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总尿路感染79.17%(95/120),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和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P<0.05)。A、B、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为60.87%(14/23),82.76%(48/58),84.62%(33/39),A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X2AB=4.39,X2AC=4.45,P<0.05),而B组和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X2BC=0.06,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导致膀胱反复大量残余尿形成,其内积存大量的沉渣、脱落上皮细胞及细菌,另外,膀胱过度膨胀使膀胱壁变薄缺血和免疫力下降,降低了膀胱自身的抗菌能力,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能加重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影响SCI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存寿命。所以,预防和消除尿路感染在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
, http://www.100md.com
间歇性导尿术可以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促进膀胱的功能恢复。此种方法主要应用于SCI患者在康复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减少残余尿量,从而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和肾功能的损害[3]。通过训练能够建立起膀胱平衡,膀胱平衡的指标为:①自动排尿不多于1次/2h;②排尿后残余尿量少于100ml[4]。鉴于上述指标,本次研究将SCI患者残余尿量分为三个级别(0~100ml,100~200ml,200ml以上),然后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它们之间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显示,总尿路感染79.17%,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和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SCI患者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密切相关。A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和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提示当SCI患者残余尿量大于100ml时,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升高,为临床预防SCI患者尿路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脊髓损伤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的不同,引起神经原性膀胱的类型也不尽相同,Krane和Siroky基于尿流动力学检查将神经原性膀胱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两大类[5],即通常所说的小膀胱和大膀胱。因此,不能仅凭残余尿量的数值来判断尿路感染的危险性,需要引入相对残余尿量这一概念。本文的研究对象的脊髓损伤部位大多数均为低位的,故并未将膀胱容量因素考虑进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Tanagho EA,Schmidt RA.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the neurogenic bladder.J Urol,1988,140(2):1331-1339.
[2] 吴阶平主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上卷)[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51-560.
[3] 关晨霞,郭钢花,郭小伟等.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应用间歇导尿降低残余尿量及建立膀胱平衡[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4.
[4]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6.
[5] 鹿尔训,沈稚舟,方天祥等译.临床神经泌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20-229.,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路感染;残余尿量;神经原性膀胱
【中图分类号】R7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95-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可导致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扩张,继而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这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为了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的相关性,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们对120例SCI患者进行了超声测量残余尿量和尿细菌培养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研究对象均为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经X线,CT或手术证实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包括胸腰段脊髓损伤22例,骶髓损伤98例。按超声测得残余尿量的多少(0~100ml,100~200ml,200ml以上)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2~77岁,平均(54±9)岁;B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45~78岁,平均(57±8)岁;C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43~82岁,平均(55±8)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脊髓损伤节段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用美国HTL HDI-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自解小便,同时以膀胱刺激至不能解出为止,随即经腹部测定膀胱残余尿量。
1.2.2细菌培养:收集患者清洁中段尿,置于无菌瓶内,分别接种于中国兰平皿和血培养平皿上,上述两平皿置于培养箱中35℃培养18~24h。根据菌落的形态和涂片染色后菌体特征来判断菌株的种类。最后,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API生化反应条做鉴定。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2]: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菌落计数≥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 CFU/ml。
, 百拇医药
1.3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表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两样本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总尿路感染79.17%(95/120),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和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P<0.05)。A、B、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为60.87%(14/23),82.76%(48/58),84.62%(33/39),A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X2AB=4.39,X2AC=4.45,P<0.05),而B组和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X2BC=0.06,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导致膀胱反复大量残余尿形成,其内积存大量的沉渣、脱落上皮细胞及细菌,另外,膀胱过度膨胀使膀胱壁变薄缺血和免疫力下降,降低了膀胱自身的抗菌能力,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能加重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影响SCI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存寿命。所以,预防和消除尿路感染在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
, http://www.100md.com
间歇性导尿术可以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促进膀胱的功能恢复。此种方法主要应用于SCI患者在康复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减少残余尿量,从而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和肾功能的损害[3]。通过训练能够建立起膀胱平衡,膀胱平衡的指标为:①自动排尿不多于1次/2h;②排尿后残余尿量少于100ml[4]。鉴于上述指标,本次研究将SCI患者残余尿量分为三个级别(0~100ml,100~200ml,200ml以上),然后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它们之间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显示,总尿路感染79.17%,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和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SCI患者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密切相关。A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和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提示当SCI患者残余尿量大于100ml时,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升高,为临床预防SCI患者尿路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脊髓损伤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的不同,引起神经原性膀胱的类型也不尽相同,Krane和Siroky基于尿流动力学检查将神经原性膀胱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两大类[5],即通常所说的小膀胱和大膀胱。因此,不能仅凭残余尿量的数值来判断尿路感染的危险性,需要引入相对残余尿量这一概念。本文的研究对象的脊髓损伤部位大多数均为低位的,故并未将膀胱容量因素考虑进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Tanagho EA,Schmidt RA.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the neurogenic bladder.J Urol,1988,140(2):1331-1339.
[2] 吴阶平主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上卷)[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51-560.
[3] 关晨霞,郭钢花,郭小伟等.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应用间歇导尿降低残余尿量及建立膀胱平衡[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4.
[4]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6.
[5] 鹿尔训,沈稚舟,方天祥等译.临床神经泌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20-22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