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5年第9期
编号:12559408
从伏气阴阳转化的关系论现代临床防治伏气病(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第9期
     【摘 要】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探讨,揭示伏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的关系,为临床防治伏气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内经;伤寒;伏气;阴阳转化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8-0063-02

    前贤有云:“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仲景”[1]。《黄帝内经》、《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是中医学术流派的源头。伏气学说是伤寒学派发展到温病学派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其理论至今亦众说纷纭,争论不休[2]。通过《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一篇,阐释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的关系,揭示伏气的实质,并为临床防治伏气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关于伏气的理论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3]。是说冬季感受寒邪藏于体内到春季发为温病,春季感受风邪藏于体内到夏季发为泄泻,夏季感受暑邪藏于体内到秋天发为疟疾,秋季感受湿邪藏于体内到冬季发为咳嗽。这个观点的提出不仅明确地揭示了六淫致病的特殊规律,还为后来伏气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