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544016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潜在优势的临床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7年第3期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治疗 潜在优势 思考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由于其最主要的病理解剖学改变为长期静脉压增高所致的器官充血性改变,故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但由于并非所有患者在慢性心衰初期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容量负荷过重(即充血)改变,故“慢性心力衰竭”比“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更恰当准确。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终晚终末期只有“心脏移植”替代一途,故现代西医治疗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主张早期(心肌重塑期甚或其前期,或者舒张功能不全期)干预,以期降低猝死率,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相对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而中医学在治疗上仍沿袭传统辨证论治观念,灵活有余,远期干预性、预见性不足,即治疗的切入点尚未发生转变。笔者认为,中医治疗的发展,要应用现代西医的循证医学证据,病证结合论治,以期扬长避短,从而降低猝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及相对生存率,改善远期预后。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潜在优势应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缓治其本方面。

    1 慢性心力衰竭现代西医药物治疗观念综述

    心衰西医治疗药物归类如下:1.利尿剂;2.ACEI或ARB制剂;3.正性肌力药物(包括洋地黄类与非洋地黄类);4.B受体阻滞剂;5.醛固酮拮抗剂;6.血管扩张剂;7.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上述7类治疗药物,只要适应证明确,临床应用于改善症状均有效,但大样本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能预防性降低猝死率、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相对生存率的只有ACEI制剂、B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3类药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