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27840
众痹与周痹病(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8年第4期
     【关键词】:众痹 周痹

    【中图分类号】R2;R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4-0005-03

    众痹与周痹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病名,《灵枢》专以《周痹》立篇,同众痹作有详实论述。然而后世却对二者阐发不多。近年娄玉钤从风湿病角度,报告《痹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中国中医药报》2005、10、14、5版),对痹病名称,作过详细总结,但未能把“众痹”列入。笔者认为,该病与现今常见的骨骼性疾病颇多相近,故予讨究。

    1 病名探析

    《内经》对“痹”的论述甚详,除《素问·痹论》作“三痹”、“五痹”、“脏腑痹”重点阐述外,为与这类疾病区别,特另立《灵枢·周痹》篇,明示众痹与周痹的病机病症特点。不难看出,《痹论》和《周痹》所言之“痹”,有本质的不同。前者之痹,系风、寒、湿等外邪,从外侵内后,机体出现功能性反应的痹病表现;后者之痹,则系内先有劳倦、情志所伤(周痹或由外邪“客于外分肉之间”),引致经络、筋骨、肌肉功能变化而反应的痹病表现。就现代医学而言,前者多为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等疾病;后者则以骨骼异常(少数为扭裂损伤)、神经性疾病为主。故应加以区别。

    1.众痹 《灵枢·周痹》云:“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岐伯答曰,此众痹也······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显然,众痹的特点在于:痛无定处,时发时止,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以其痛位众多,故名众痹。据近三十年来临床所见,该病逐有增多,乡间俗称“气传经”。孟琳升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曾撰文于《浙江中医杂志》称之为“气窜经络”。考本病之发,或因劳倦内伤,或因生气等情志激发。此类病痛,经反复理化诊查,可分别见于:低血钙、钙分布不均匀、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刺)、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部分肥大性或僵直性脊柱炎,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神经炎、神经痛,包括酸、麻、困、胀、重滞或异常寒感、热感,甚至局部肌肉萎缩、圪离(北方方言,类似烦酸,状如挠腋窝处之难受)等。尤其是骨质疏松及颈、胸、腰椎骨质增生,由于对所属神经、血管、肌腱等的刺激影响,因而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常常表现纷繁甚至奇特怪异,有的从头到脚乃至各个系统都有症状出现。近人研讨颈椎病时,称谓即有颈头症、颈胸症、颈心症低头综合征等。由颈、胸椎病引发的慢性胃炎、胃痉挛、胃肠功能(神经)紊乱、便秘或泄泻、尿频等,也并不少见。不少病者固然血钙偏低,但给予补钙后,病情仍不缓解,且很多人因之反成便秘;有的血钙在正常值(或以上)范围,但骨质疏松及增生却甚为显著。在现今生活条件下,人们对钙的摄入量并不会缺少,用钙剂治疗此类疾患也大多疗效甚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系机体内气机的不协调,造成钙质不能正常吸收与分布,运用中医病机分析方法,针对病机给以调治,确能收到应有效果。经几十年实践表明,此类疾病的病机,主体在于气滞肾虚。盖气机阻滞则气血郁遏,不得正常运转周身。钙质作为血的一部分,当然其分布需靠气血的运送。肾则主水,钙在血中,自然亦属水的部分。肾虚则精不化血,极易使钙的含量减低;且肾不主水则最易形成水不归渠,当去处不得去、而不当去处却为之泛溢。钙随血行,必然造成分布的不协调。这有可能是形成某些部位缺(脱)钙的原因。

    1.周痹 《灵枢·周痹》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可以看出,周痹与众痹的区别,在于疼痛特点为上下流窜,而且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是一种独居于皮下肉上所谓“分肉之间”的疼痛性疾病。试观西医学所称的上、下肢神经痛,如臂丛神经痛、尺或桡神经麻痹,下肢的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等,都是上下走窜性疼痛(麻木)。一些颈椎骨质增生,由于部位关系,所挤压的神经不同,因而有些病人会出现一侧半身(甚至连及半个头部)疼痛、麻木、冰凉、灼热等,并呈现“气”在内上下走窜的特征。经文认为病因系“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验诸临床,外邪引致者有之,扭裂损伤(如腰椎骨质增生裂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损伤等)有之,而更多的则是先有众痹,后因其他因素引发而成。因气血有所郁遏,经文称为“真气不能周”,所以名为周痹。

    病机证治

    众痹与周痹,不同于风、寒、湿、热等历节的痹痛,是两个与行、痛、著、热痹等病因、病机不同的疼痛病,因此治疗亦不相同。

    2.肝郁气滞,扰窜经络 生气动怒、情怀不畅,以致肝气郁结,,气失宣畅,横窜于经隧络道之间,余称为“肝气胜者为气痹”。除具备胸胁胀满、太息口苦等肝气不疏症情外,痹痛呈流窜游走特点,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上至巅顶、下至指趾,《灵枢》所谓“间不容空”(无处不到,毫无空隙)、“更发更休”(随时随处发作而旋即停止)。它状类“行痹”,但“风”的表现缺如,气郁症状却既典型又完备。疼痛每因生气而加重。或为憋胀、酸困、麻木、重滞、灼热、冰冷、圪离(烦酸)。舌红或淡紫,苔白或灰、或中有竖纹。脉沉弦细或滑、或沉紧、弦劲。治用芍灵流气汤(各药剂量依《药典》,下同):方中木香、乌药、陈皮、香附、柴胡、郁金疏理肝气,俾三焦气机不壅、经络通利,使气行则血行;鸡血藤、石楠藤、丝瓜络、威灵仙、钩藤活血通络,俾血行则络隧通而气亦自行;白芍、木瓜、乳香、没药、杜仲炭既能通络活血,又能补肝肾壮筋骨而缓拘定痛;佐以蜂房搜剔、白芷香开,使经络宣畅,纵有余邪,亦有外达之路。从而共奏疏肝气、通络道、止痹痛之功。初服本方三剂后,会有时约半天不适感,如①类似感冒,但无发热等症。②疼痛加重,半日后即解。③腹中鸣响或泄泻。药毕自停,重者加苍术、车前子。④皮肤搔痒及/或有风疹块、团,药尽渐减;重者加王不留、紫草、磁石。此四者并非不良反应,如无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即系病颇沉痼,会使疗程增长。如系周痹之坐骨神经痛,可加土鳖虫、桃仁;闭孔神经痛,加狗脊;兼肩痛加伸筋草;上肢痛加秦艽;下肢关节痛或胫肿加薏仁、桑枝。加减法以下均同。

    2.气郁伤神,经络气痹 凡肝气郁结症备,而又伴见众痹特征,且又以心神不宁之郁证为主者,头眩、惊悸、烦扰、不寐,脉弦或沉而均兼细滑,治选疏安治增方:药以木香、郁金、柴胡、乌药、陈皮、枳壳、香附疏肝气、理郁结而顺气和中;合欢花、远志、菖蒲解郁安神而使神魂归舍;龙骨、牡蛎、珍珠母、紫石英、磁石平肝潜镇,使亢阳平而魂归肝、心阳潜而神自宁;杜仲炭、白芍、木瓜补肝肾而壮筋骨,使正能胜邪;威灵仙、露蜂房、丝瓜络、鸡血藤、石楠藤通经络、止痹痛、兼祛留邪。诸药相伍,理气解郁、安神定志、通络宣痹,不仅调治郁证、百合病,又可使众痹疼痛消除。

    2.3 肝肾并虚,风寒湿侵 先有肝肾不足,后又感受外邪;或风、寒、湿侵袭日久,渐损肝肾,本虚标实,发为众痹,常见于骨质疏松及增生。若劳力太过,或扭、闪、裂腰,则可引发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情除见众痹特点外,更伴腰痛(困)悠悠、俯仰不便、腿膝酸软乏力、小便频多而清、大便如常或-溏,四肢清凉或下肢冰冷,以脚为甚,或身冷畏寒,或伴头眩耳鸣,甚者早泄、遗(滑)精、阳萎。脉沉细,或紧或虚或濡,舌淡苔白。治宜寄生治增方:药以桑寄生、狗脊、熟地、杜仲炭、木瓜、牛膝补肝肾而壮筋骨,当归、白芍、党参、云苓、甘草、乌药补气血以助正气,石楠藤、鸡血藤、露蜂房、丝瓜络、川芎疏通经络气血,威灵仙、秦艽、防风、桂枝、细辛祛风散寒除湿。本方以治男性(女性在50岁以外)骨性疾病为主,对风湿病、类风湿病等痹痛,属本病机者,都有一定疗效。, http://www.100md.com(孟映雪)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