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9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1749977
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5日 张 芹
第1页

    参见附件(1131KB,2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传染科,贵州,六盘水,553001)

    【摘要】目的:研究我院1995~2005年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86例甲型副伤寒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细菌敏感药物和耐药情况进行性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临床表现以高热为主,伴畏寒234例(82.7%),伴头痛、头晕141例(49.8%),伴呼吸道症状105例(37.1%),伴消化道症状96例(33.9%)。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占74.1%,肝功能示SGPT升高占60.6%,SC,OT升高占6O.3%,SGOr升高占60.6%,肥达试验阳性率低。药敏分析:对培氟沙星、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呋辛耐药率高,对头孢第3、4代,氨曲南,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除培氟沙星)与氯霉素敏感性强。结论: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甲型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临床抗感染;耐药

    【中图分类号】R51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69-01

    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仍是近年来临床上较常见的传染病,文献报道某地区近5a来副伤寒的发病率由5%升至20.54%,其中甲型副伤寒占副伤寒病例数的98.58%,由于副伤寒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居多,给临床诊治增加了一定难度。现对从1995~2005年收治的286例均经血培养证实为甲型副伤寒的病例,做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甲型副伤寒患者286例,均经血培养和威骨髓培养证实。其中男167例,女119例;年龄12~67岁,平均35.6±1.4岁。春季发病57例,占26.4%;夏季发病104例,占48.1%;其他为秋冬季发病,占25.5%。所有病例都以寒颤、高热起病,其中不规则热101例,占46.8%;稽留热66例,占30.6%;弛张热49例,占22.6%。有肝和/或脾肿大者105例(48.6%),相对缓脉者87例(40.3%),表情淡漠者46例(21%~3%),腹泻者79例(36.6%),头痛头晕者98例(45.4%),未见玫瑰疹。

    1.2实验室检查

    1.2.1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4.0×109/L102例(47.2%),f4.0~10.0)×109/L75例(34.7%),>10.0×109/L39例(18.1%);嗜酸性粒细胞为0者109例(50.5%),<50×10/L64例(29.6%)。

    1.2.2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124例(57.4%),谷草转氨酶升高135例(62.5%),总胆红素升高8例(3.7%),总胆汁酸升高179例(82.9%)。

    1.2.3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检测3例出现副伤寒甲抗体升高,而被动凝集试验检测副伤寒甲抗体升高者60例(27.8%)。胸片共查215例,未发现异常210例,占97.2%;异常5例,其中4例表现为支气管炎,1例表现为肺炎。

    1.2.4细菌学检查血培养216例,其中阳性186例,占86.1%;骨髓培养68例,其中59例阳性,阳性率86.8%(20例血培养阴性,骨髓培养阳性)。

    1.2.5尿常规尿蛋白+~79例,占36.6%;隐血阳性者56例,占25.9%。

    1.2.6腹部B超肝肿大者46例,占21.3%;脾肿大者83例,占38,4%。出现肠出血3例,占1,4%。

    1.3治疗与转归213例患者应用氟喹诺酮类和/或三代头孢菌素类,2例应用氨曲南,1例应用氯霉素,退热时间3~1ld,平均4.71±1.23d,1例3个月后复发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治疗氨曲南治疗,6d后退热。

    1.4耐药情况耐药率较高的有:头孢呋辛(45.9%)、阿莫西林(42.9%)及复方阿莫西林(42.0%);第三代头孢、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庆大霉素、氯霉素、SMZco、美洛匹宁、氨曲南敏感率100%。

    2讨论

    在当地政府和六盘水市疾控中心及临床医生的积极配合下,对体温大于38℃以上的病例采取及早隔离治疗,对每个发热病例都做血培养,查出甲型副伤寒爆发的根源在于当地老百姓饮用了被甲型副伤寒污染的井水所致。

    从本组资料显示:甲型副伤寒临床症状基本周伤寒,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大部分病例有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以及白细胞计数不高,肝脾肿大等。甲型副伤寒者WBC大部分正常或降低(81.9%),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或消失(80.1%),腹部B超发现肝肿大或脾肿大的较多,尤其是脾肿大(38.4%)。由于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低,而血培养结果通常需要1周左右,而且抽血前往往曾应用抗菌药物,影响其结果,因此在血培养结果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腹部B超对甲型副伤寒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另外本组病例显示,肥达氏反应检测抗体阳性率低,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而被动凝集试验检测副伤寒甲抗体的阳性率更高,但特异性差,难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有待进一步观察或改进。

    体外药敏显示甲型副伤寒对大部分药物尚敏感,目前甲型副伤寒对头孢第3、4代敏感率为98.3%~100%,但对头孢第2代中头孢呋辛敏感率不高。对氨基糖甙类,敏感性是99.0%~99.40%。对氟喹诺酮类中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率都为100%,但对培氟沙星耐药率为7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3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