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 > 2013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823145
中西医“病证结合”重症救治成功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谢英姿 张茂华 池素芳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病证结合;感染易患因素;多因素管理

    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并存”的病例,尤其是糖尿病人群或糖尿病作为感染易患因素未被评估或诊断时,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疗效很难实现。在浙江省台州市,外感时病常常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以温热病为多发,起病季节在初春至长夏,表现为急性热病,有起病急、发热高、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1]。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并存,尽管有抗生素的应用,但患者病程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住院日反而延长,病例个体呈现“虚实夹杂”征象,跟随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张茂华查房期间,张茂华医生在落实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更加注重感染易患因素的“多因素管理”,临床收效实在,现结合两例临床病例,讨论如下,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胃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黄芩10 g,生晒参6 g,半夏10 g,厚朴10 g,槟榔10 g,草果10 g,枳壳10 g,瓜蒌皮仁15 g,生炒白术5 g,茯苓15 g,芦根15 g,无花果15 g。

    方解:取柴胡,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清泄少阳之热;生晒参以扶正健脾祛邪;因伏暑夹湿,依然因人、因时施治,诊见纳呆,苔腻,反应迟钝,兼夹湿邪,加用厚朴、半夏、槟榔、草果、枳壳,行气祛湿除满,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燥湿不伤津,用芦根、无花果清热生津。

    分析:临床注重个例化治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的贯通,首方服用3剂后,体温在38℃左右,食欲明显改善,苔微腻,脉弦,于2010年10月4日转入我科。复习病史,因存在2型糖尿病,属易感人群,血糖控制未达标,空腹血糖10 mmol/L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为7.8% ,调整胰岛素剂型与剂量(甘精胰岛素针与阿卡波糖片联合),并继续中药汤剂治疗,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对此患者的处理方面以方验证伏暑夹湿、郁阻少阳,临床疗效实在。在神经内科医生的共同见证下,在本科治疗过程、以及随访2个月无发热,且未曾使用抗生素。

    通过上述病例与分析,可看出张茂华主任医师在落实中医病证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糖尿病感染易患因素的“多因素管理”,辨证辨病与病势、病位判断准确;再者,针对伏暑夹湿,依然因人、因时施治,畏寒发热,脉弦,病位在半表半里,辨证施治临床收效,同时病程有效控制,治疗成本下降,中西医结合结合特色得到有效体现[5]。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