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身科学》 > 2010年第5期
编号:11982852
经络养生“如汤泼雪”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健身科学》 2010年第5期
     经络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现,早在2500年前的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发现了人体存在经络系统,指出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大作用。就是说人体的健康是由经络系统维持的,经络正常运转,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经络失控则疾病发生,而疾病的痊愈是经络恢复控制的结果,所以经络与健康密切相关。

    经络对将抗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医是这样描述经络的: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人的体表与脏腑直接相联系的主要经脉有十二条,称为十二正经。还有纵横于十二经脉之间,不与脏腑直接发生隶属与联络关系的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运行气血,“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经络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人认为,“脏腑是本,经络是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脏腑与经络的关系。经络在生理上,有联系各组织器官,通行气血,抗御病邪和保护肌体的作用。人体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的联系与调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关于经络的生理作用,《灵柩·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故经脉可使气血畅通,阴阳调和,筋骨滋润,关节灵利,并使脏腑组织的功能得以发挥。

    在病理上,由于经络是病邪由体表进入体内的传变途径,也是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故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经络或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外界致病因素也可通过经络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如风寒等致病因素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内传于肺而出现咳嗽、吐痰等。肝脏疾患,也可由经络传至体表而产生耳聋、眼花(目眩)、口苦、胸胁作痛等不适。

    在治疗上,常用的针灸、按摩、归经用药等,都是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以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的。如针灸治疗“循经取穴”(循着一定的经路选取适宜的穴位)以及上病下取(上部有病,取下部的穴位治疗),下病上取(下部有病,取上部的穴位治疗),左病取右(左侧身体有病,取右侧的穴位治疗)和右病取左(右侧身体有病,取左侧的穴位治疗)等选穴治疗方法,就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古名医曾说:“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运用人体经络系统治病强身,效果往往是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的,古人喜欢用“如汤泼雪”来形容针灸的效果,针灸治病就如用热水泼在雪上,雪很快融化一样,快捷、有效。现代人更愿意用“神奇”来形容针灸疗效。不用扎针的经络治疗或锻炼,其疗效也是让人欢欣鼓舞的。

    经络真的存在吗?

    祝总骧教授是响应周总理的号召进行经络研究的科学家,并成为这千古之谜的“破译者”。他于1976年首次发现人类存在隐性循经感传线(祝氏命名而为国际公认称为LPSC线)。这一发现是人类第一次证实了人体体表普遍存在(人群中95%以上)十四条和古典经脉线相吻合的、连续而均一的、能够重复而确切定位的、高度敏感的线,其宽度仅为1~3毫米,其位置稳定不变。1987年9月下旬,祝总骧教授应英国针灸学会之邀。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报告会。他通过录像带和幻灯片等大量的图像资料,用流畅的英语形象地作了关于经络客观存在的经络学术报告,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校长李约瑟博士兴奋地说:“我曾预言,经络之谜,终将由中国人自己揭开,有幸言中,实是我余生之幸!”

    十几年来,祝总骧教授在对经络生物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的进展。并用他的三种方法做了证实。

    第一种方式是用电激发的机械探测法: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

    在受试者的古典经脉线的井穴(脚趾端的第一个穴位)上放置一个小电极(刺激电极),再把另一个大电极放在对侧小腿的脚踝部。通上微弱的脉冲电,受试者在井穴处就有麻的感觉。这时用尖头的小橡皮锤在受试者的皮肤上沿古典经脉垂直方向叩击,当受试者有酸麻胀的感觉,说明这是一个高敏感点。用红笔在这些点上做上标记,如此反复实验,当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后,它正好与古典经络图上的经络的分布相吻合,这条敏感线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条线在98%的人身上都能被测定出来。

    第二种方式是皮肤电阻抗测试法:经络的低电阻特性——循经低阻线(LIP)

    使用电阻测定仪,测试电源为低频脉冲电源。电源的两个电极是探测电极和参考电极。参考电极拿在受试者手上,用探测电极对古典经脉线沿垂直方向进行扫描。于是发现当探测电极触及受试者的经脉线时,电阻会突然下降,这是一个低电阻点,称为循经低阻点(LIP),在受试者身上可用绿点表示。当把所有低电阻点连成一条线时,它正好和古典经脉线一致,并且和电激发机械探测法测出的红点连线重合在一起。

    第三种方式是叩击声音探测法:经络的高振动声特性——循经高振动线(PAP)

    使用尖头小橡皮锤和医用听诊器,在受试者身上沿古典经脉线进行垂直叩击,叩击的力量要均匀。会发现每当小锤叩击到经脉线上时,就会听到一个音量加大、高亢洪亮、如叩击在空洞地方那种“空空”的声音,这就是经络的高振动声,把这些点叫做高振动声点,并用蓝点标记。待把所有蓝色振动点连成一线时,恰好又和前面的红色、绿色的测试线重合在一起。

    经脉线的这三种生物物理特性(LPSC、LIP、PAP)互相重合,宽度均在1毫米范围以内,其位置终身相对不变。这种特性不分人种、年龄、性别在十四条经脉上普遍存在,并和古典经络图谱,如宋代针灸铜人呈惊人的吻合。可以说,中国古代发现的经络系统已经被现代科学定位和证实。此后的实验又进一步证明,经脉线不仅在人类而且在动物身上也可以用PAP和LIP法定位。

    除了祝总骧教授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用其它方法对人体经脉循行线进行了测定,如用光学方法测定,显示人体经脉循行线有高冷光辐射的特性;用热学也就是红外辐射的方法测定,显示经脉循行线有高红外辐射的特性;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把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到穴位以后,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会向四周扩散,但它有一个优势扩散线,而这个优势扩散线是沿着经脉循行的。还有人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经脉循行线有高二氧化碳释放的特性,有高钙离子浓度的特性。所以经脉循行线的客观存在,用现代的生物物理学的方法和生物化学的方法都是能测得到的。尤其是针刺后,这种针灸感传很多人都能体会到,也能够测得到。, 百拇医药(312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