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调查分析(1)
第1页 |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199-03
【摘要】目的对24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同一性过程问卷的测量,初步调查分析中国人成人早期的同一性状况。结果 显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在4种自我同一性状态类型上,延缓型人数最多,最少的是早闭型。婚姻状况变量上,已婚者承诺得分显著高于未婚者。结论探索得分显著低于未婚者。性别变量上,男性探索得分显著高于女性。
【关键词】同一性;男性;女性
自我同一性是Erikson在其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最早提出的,这个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受[1]。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我是谁?我将会怎样?"等问题的体验。Marcia对此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他通过对同一性状态的半结构式访谈发现了4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这4种状态的的区别在于个体对于职业,价值观,朋友,家庭等问题是否进行了探索及是否形成了承诺[2]。所谓探索是指在形成价值观,信仰以及追求目标之前对于所做的主动的质疑和权衡;承诺就是在同一性的范畴内形成了稳定的选择并投入到一些活动中去,以达成这些选择。
Erikson以及 Meilman[3-4]等学者均指出同一性的建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格的完善、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影响。Erikson和Marcia都强调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对同一性的研究也多集中青少年期[3-10]。而Bosma和Kunnen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机制的模型则认为:个体同一性发展可以被看成一个重复的过程,每一次重复就是个体与情境的一次交互作用,在这些交互作用中可能发生冲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