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导引》 > 2008年第10期
编号:11707603
从《灵枢》看六腑病的取穴原则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日 《按摩与导引》 2008年第10期
     关键词:六腑病 取穴 原则 下合穴

    六腑病亦即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出现传化失常,通降失调而为病,又因六腑与五脏相为表里,其生理功能多相互联系,故在病机变化方面亦常相互影响。因此,六腑的病变,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与相关脏腑合病。

    从《灵枢》看六腑病针灸临证取穴原则是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

    首先看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合治内府”不是指“井、荥、输、经、合”的合穴,而是指“下合穴”,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人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人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人于阳陵泉”。

    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论根据首见于《灵枢·本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甲乙》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
, 百拇医药
    下合穴是治疗六脏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厥证;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其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为单取募穴或募合相配,都为临床所习用。

    其次看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素问》云“五脏募皆在阴,五脏俞皆在阳”。其临床善治相应脏腑病;根据“腑病取腹募“,善治腑实热证,尤其脐以上募穴善治六腑实证。六腑病最常用取穴方法为俞募配穴,其次为募合配穴。如泄泻用大肠募穴、天枢穴配大肠下合穴上巨虚,胆病用胆经募穴日月配合胆经合穴、下合穴阳陵泉。现代研究表明针天枢使肠功能正常化,增强肺通气量耗氧量。针石门可调节双向血压等等。

    再次看背腧穴,其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临床上常用“阴病阳取”所以常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病,尤善于治疗五脏病。

    六腑病最常用的腧穴是足三里,《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首先看“下陵三里”,《灵枢·本输》“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胫骨外三里也,为合”,其主要是为了和手阳明大肠经的手三里相区别。而“阴有阳疾”简单四个字,历代医家认识却不一致。最早明代马莳注解《灵枢经》时,解为“阴经有阳病者,当取之下陵三里”。阴经好解,但阳病,让人不知所以然。之后又有许多医家如张景岳、张志聪等有的认为“表邪入里”,有的认为“热在阴分”,莫衷一是。后观现代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颇有收获,高教授认为“内、腹为阴,五脏六腑中六腑为阳,阴有阳疾,就是体内腹部的六阳腑为病”根据其解释,“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即六腑病取足三里,此正好和“四关主治五脏”相协调。
, 百拇医药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治疗胃腑病证好理解,但其他几腑是否适用呢?从《灵枢》对足三里的应用来看,毋庸置疑。如:治大肠小肠病:《灵枢·四时气》“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治肠胃病:《灵枢·五乱》“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治胆腑病:《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儋儋,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治膀胱三焦病:《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正因为足三里可以治疗六腑病,而六腑都在肚腹内,所以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其实通过中医经典,我们都知道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五脏六腑之海,是产生营卫之气的场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所以调营气必须从胃入手,而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内府,所以,调胃首取足三里。

    综上所述,六腑病针灸取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根据病证病候及取穴原则相应而动,如胃痛、呕吐、反胃等一切胃病都可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腹痛、便秘、泄泻等一切肠病证可选取下巨墟、天枢、大肠俞;淋证、遗尿、癃闭等一切膀胱病可选取委中、中极、膀胱俞。当然六腑病犯胃者,都可以取足三里。, http://www.100md.com(陈 时 付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