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椎动脉型颈椎病(2)
动脉供血不足(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而这种“相对缺血状态”无法可靠地界定。
这些将VBI概念泛化的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概念不清、诊断不明、治疗不规范,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医疗水平的进步。
2.2.2 对后循环缺血(PCI)认识的提高:80年代后,随着国际上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R)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 百拇医药
2.3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
以往认为转头,颈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是典型的以假设或经验代替证据的传统医学的模式,也是导致当前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认为临床中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因为:(1)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2)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3)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4)许多报道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化;(5)转颈后头晕/眩晕并非PCI,此类头晕/眩晕的病因绝大多数是非血管眭的。
3 对于眩晕患者的再认识
眩晕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但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PCI呈现为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不到1%的患者)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而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眩晕、头昏、头痛、晕厥、跌倒发作和短暂意识丧失等,多由全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庭周围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所致,很少由PCI(后循环缺血)所致。应重点在以下疾病中鉴别:①耳鼻喉科的美尼埃氏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l生眩晕;②神经内科的枕神经痛、前庭神经炎及后循环缺血;③血管科的锁骨下动脉“盗血”(或称“偷漏”、“逆流”)综合征、颈动脉综合征;④内科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眩晕;⑤血液粘稠度高、脑萎缩、脑梗塞、神经外科的脑挫裂伤后遗症、寰椎沟环畸形等。
, 百拇医药
特别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以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可能性,因为该病发病率高,约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paroxysmal vertigo。BPPV)1921年由Barany首先提出,并在1952年由Dix和Hallpike进一步详细说明。该病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美尼尔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该病属于耳科疾病,但常就诊于神经内科,且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综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个包括范围广,相似疾病多,概念不一致的疾病群,这一富有争议的诊断名称及其模糊的概念不利于临床诊疗与学术交流。
目前我们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头晕/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椎动脉型颈椎病”,而且椎动脉型颈椎病概念泛化的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概念模糊、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疗效不满意。对于绝大多数转颈或体位变化后的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不是后循环缺血(PCI),其病因多属于非血管性的,应注意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应从全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庭周围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方面考虑,最好各病各论,不再用笼统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名称。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仲生海.鲁厚桢.张进路.等.椎动脉颅外段的形态学观察[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5;6(3):185~189
[2] 袁文.对椎动脉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认识.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4):210~211
[3]钟世镇.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观察.解剖学报.1998;3(3):177
[4] 何海龙.贾连顺.李家顺.等.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冲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1):23~26
[5] 陈惠德.吴毅文.傅佳.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康复.1998;2(4):348~349.
[6] 王娜.陈太生.林鹏.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3):597~600., 百拇医药(刘 强)
这些将VBI概念泛化的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概念不清、诊断不明、治疗不规范,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医疗水平的进步。
2.2.2 对后循环缺血(PCI)认识的提高:80年代后,随着国际上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R)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 百拇医药
2.3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
以往认为转头,颈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是典型的以假设或经验代替证据的传统医学的模式,也是导致当前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认为临床中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因为:(1)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2)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3)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4)许多报道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化;(5)转颈后头晕/眩晕并非PCI,此类头晕/眩晕的病因绝大多数是非血管眭的。
3 对于眩晕患者的再认识
眩晕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但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PCI呈现为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不到1%的患者)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而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眩晕、头昏、头痛、晕厥、跌倒发作和短暂意识丧失等,多由全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庭周围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所致,很少由PCI(后循环缺血)所致。应重点在以下疾病中鉴别:①耳鼻喉科的美尼埃氏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l生眩晕;②神经内科的枕神经痛、前庭神经炎及后循环缺血;③血管科的锁骨下动脉“盗血”(或称“偷漏”、“逆流”)综合征、颈动脉综合征;④内科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眩晕;⑤血液粘稠度高、脑萎缩、脑梗塞、神经外科的脑挫裂伤后遗症、寰椎沟环畸形等。
, 百拇医药
特别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以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可能性,因为该病发病率高,约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paroxysmal vertigo。BPPV)1921年由Barany首先提出,并在1952年由Dix和Hallpike进一步详细说明。该病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美尼尔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该病属于耳科疾病,但常就诊于神经内科,且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综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个包括范围广,相似疾病多,概念不一致的疾病群,这一富有争议的诊断名称及其模糊的概念不利于临床诊疗与学术交流。
目前我们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头晕/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椎动脉型颈椎病”,而且椎动脉型颈椎病概念泛化的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概念模糊、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疗效不满意。对于绝大多数转颈或体位变化后的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不是后循环缺血(PCI),其病因多属于非血管性的,应注意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应从全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庭周围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方面考虑,最好各病各论,不再用笼统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名称。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仲生海.鲁厚桢.张进路.等.椎动脉颅外段的形态学观察[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5;6(3):185~189
[2] 袁文.对椎动脉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认识.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4):210~211
[3]钟世镇.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观察.解剖学报.1998;3(3):177
[4] 何海龙.贾连顺.李家顺.等.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冲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1):23~26
[5] 陈惠德.吴毅文.傅佳.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康复.1998;2(4):348~349.
[6] 王娜.陈太生.林鹏.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3):597~600., 百拇医药(刘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