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0年第25期
编号:11966046
试论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的指导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年第25期
     摘要“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不通则痛 痛证 推拿医学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中医认为,导致痛证的原因很多,诸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仆外伤、痰饮瘀血、食积虫扰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疼痛,但最终均是引起“不通”而致疼痛,其中的“不通”,既包括气血运行不畅,又包括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引起脏腑之气不通。一直以来,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在运用中药治疗临床各种痛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现试就该理论对推拿医学的指导意义这一问题探讨如下。

    1 “不通则痛”的内涵

    通常来讲,可以将“不通则痛”理解为: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凡能引起人体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不畅、甚或阻滞不通,则均有可能产生疼痛性病证。因此,多将“不通”所致的痛证理解为实证性疼痛。有关经脉、脏腑之气不通所致实证痛证的相关理论可以在《内经》中找到依据,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又有语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此两段话指出了邪客于经脉、脏腑之中,使经脉、脏腑之气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故出现疼痛,此即“不通则痛”,这为后世医家对疼痛的认识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
, 百拇医药
    2 “不通则痛”对推拿医学的指导意义

    2.1 指导对痛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病有虚实,因此痛证除了实证之外,还有虚性痛证,前者用“不通则痛”概括,后者用“不荣则痛”表达。人体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阳的温煦,阴的滋润,气的推动,血的濡养。如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养,则不荣而痛。因此临床上常将因阴阳营卫气血津液亏损,脏腑经脉失养而发生的疼痛称之为“不荣则痛”。关于“不荣则痛”,古人论述颇多,如《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还指出:“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故卒然而痛”;《灵枢·五癃津液别》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说:“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医宗金鉴》亦云:“伤损之证,血虚作痛”,《医宗金鉴》还指出:“筋骨间作痛者,肝肾之气伤也”;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亦云:“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凡此皆肝血不荣也”等,无不说明“不荣则痛”是虚痛产生的内在原因。经脉行血气而营阴阳,所以当气血不足、脉道失于充盈时,脏腑组织因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从会引起疼痛,但这仅仅是引起疼痛的一个方面,因为气血不足、脉道失充同样可以引起血行迟滞、血脉运行不畅,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因此,“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正如高士宗在《医学传真》中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虚者助之使通”,意即“虚”可以导致“不通”,补虚可以使之“通”。“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以正气不足为主,后者是以邪气过盛为要,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但同一患者,甚或同一部位,可能存在着虚实夹杂或虚实转化。因此“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者互为因果,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 百拇医药
    2.2 指导痛证的推拿治疗 “不通则痛”是实证痛证总的病理特点,故“通”法是治疗实证痛证的治疗大法。“通”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之“通”法,是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之法,或疏通经络之法,或仅指下法。广义的“通”法是指凡能祛除病邪、消除气血津液运行阻滞、协调脏腑功能的方法都属通法范畴。在运用“通”法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当以广义之“通”法为指导原则,临床上总以通壅滞、行气血、通调脏腑、调理阴阳为目的。在运用“通”法时具体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通可去实,以通为主

    “通”法具有去除实邪的功能,且“不通则痛”之痛证多为实证,因此,推拿临床上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以通为主。“通”法在推拿医学中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来实现的,因此,对于临床不常见的某一部位的局限性疼痛的治疗,其操作部位宜以局部为主,手法多采用擦法、揉法等具有温经通络手法,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疗目的。在局部治疗时,尤应注意局部压痛点或痛觉敏感点的治疗,即《灵枢·经筋》篇记载的“以痛为腧”,其压痛点是症结之所在,医者应着眼于压痛点,通过各种手法使其消除。手法的选择上,除了使用温通类手法外,还应注意使用活动关节类与理筋整复类手法。针对“不通则痛”,诸多医家结合推拿及手法医学的特点,将之推演出“不动不通”及“不正则通”等,治疗时进而提出“动则通”、“正则通”的治疗方法。注意在治疗伤科疾病强调筋骨并重,松解与整复结合,治疗内科、儿科等疾病则强调促进脏腑经脉气血运行畅通,恢复气血阴阳协调平衡。
, http://www.100md.com
    (2)补中寓通,通不忘补

    中医除了“不通则痛”以外,还有“不荣则痛”,“不通”与“不荣”均可致痛,二者虽为一实一虚,但其最根本病机仍可理解为“不通”所致。因为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亏虚,则人体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功能不足,以致水湿、痰饮、瘀血、浊物内生而闭阻,脏气失于通达,功能紊乱。“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者互为因果,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既往多数人所认为的“通”法仅适用于或主要适用于实证的观点不对的,因为补虚可以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可见补虚有助于祛实,此即“补中寓通”。正如高士宗在《医学传真》中所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虚者助之使通”,因此在治疗虚性或因虚致实之虚实夹杂甚至是实证痛证时,均应通不忘补,即在通经络、行气血的基础上仍应注意补虚。譬如,在推拿治疗虚,陛(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头痛时,除了在头部之局部施以推拿手法外,更应重视对足三阴经在小腿循行部位尤其是太溪、三阴交、涌泉以及足阳明胃经原穴足三里等处进行推拿手法操作。
, http://www.100md.com
    (3)勿忘整体,以调促通

    临床上,在治疗病位局限之痛证时仍应注重对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通过整体调节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人体通过经络系统将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因此通过对全身整体的治疗,可以提高局部治疗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可以按照脏腑之间的生理与病理联系、经络的循行走向来对非病变局部的远端进行治疗。譬如对于腰痛病人的推拿治疗,除了对腰局部施以推拿手法治疗外,还应该考虑对足太阳膀胱经在臀部及下肢部的循行路线部位以及后溪、人中穴等处进行推拿手法治疗。

    2.3 指导疾病的推拿预防“不通则痛”与“通则不痛”中之“痛”不仅仅是指疼痛性疾病,《内经》谓“不通则痛”,仅是言其大端而已,因古人遣词造句极为简洁,微言大义,今人必须探微索隐,方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如临床上不通绝非仅痛,亦可胀满,亦可麻木,亦可肿胀,亦可成痈,亦可为痹,亦可致疾,亦可气逆,亦可不孕。因此将“痛”泛指为“病”似乎更为准确,诚如朱丹溪所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疾生矣”及“人身诸疾,多生于郁”,其中的“气血冲和”即为“通”,“郁”即是“不通”;张仲景也指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提示五脏通调、功能和谐,则气血通畅,人即安康无病。因此“通”法亦并非狭义之泻下,正如《医学真传》所指出“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调和气血使气血周流、经脉畅通亦为“通”法之要旨,有如《医学真传》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因此,“通”法除了可用于治疗疾病,也可用于预防疾病。譬如推拿临床上,可以运用推拿疗法以疏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和调理脏腑功能活动来防病保健。

    3 小结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但“不荣则痛”最后病理阶段仍是“不通则痛”。中医“不通则痛”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它可以指导对各种痛证病机的认识、指导痛证的推拿治疗。中医“不通则痛”理论还可以为推拿疗法的防病保健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百拇医药(雷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