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效果。
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2年2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大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30例,根据患者意愿有15例患者选择了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归类为B组;剩余15例选择了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术,归类为A组。对患者的手术时间、使用镇痛药量、下床时间等情况进行记录。
结果:比较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使用镇痛药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情况,A组均要低于B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的出血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30例患者并不存在任何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结论:实施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方式安全有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 子宫次全切除术 子宫肌瘤 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76-01
目前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得到临床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其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伤少,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得到极大的缩短,产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较小。对于子宫大小小于13孕周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方式较好,一旦患者子宫大小大于13孕周应该选择开腹手术更为安全有效。患者的子宫过大会给手术增加许多难度,特别是曾经是多发子宫肌瘤的患者,加大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腹腔镜手术技术正在日益提升,相关的设备也在不断改良,极大的降低了实施腹腔镜大子宫切除术的风险。选取2004年1月~2012年2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大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30例,对其中15例实施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观察其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月~2012年2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大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30例,年龄维持在32~57岁,平均年龄为45.1岁。手术进行之前对患者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要保证患者没有子宫内膜、宫颈恶性病变的情况出现,同时要避免显著并发症的现象;根据患者意愿有15例患者选择了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归类为B组;剩余15例选择了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归类为A组。比较A组和B组的年龄、孕周、病情等情况,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1.2 方法。A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手术,先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将腿部放于高于头部的位置,最大程度的暴露手术进行部位。在肚脐上宫下部往上4~6cm部分将腹腔镜孔插入,同时注入CO2气体使其压力达到14mmHg,将套针放入腹腔镜里面,对子宫内部、盆腔等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将举宫器放入子宫内,在脐连线中间和两处的下腹髂放入套针。此时应该将举宫器的位置移动一下,使用血管闭合器来处理输卵管,同时将卵巢固有韧带和圆韧带都分离开来,将膀胱子宫都剪开,放置在腹膜位置,子宫旁边的疏松组织要分离清楚,将子宫里面的动脉和静脉都展现出来,采取电凝措施后即可切断。等到子宫的颜色变成紫蓝色时,宫颈下部分即用2号可吸收线来包扎,此时可以将举宫器取出,再次用可吸收线进行巩固。使用型号为10mm的子宫粉碎器把子宫体或子宫肌瘤完全绞碎,清理完毕后按照前面的步骤进行处理。对腹膜部位要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对腹腔进行彻底清洁后将CO2吸出以及将穿刺针取出,再进行常规的缝合工作。B组患者按照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手术方法来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我们使用SPSS公司推出的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X2检验的方式适合计数资料,同时采取t检验的方式来处理计量资料,当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时,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使用镇痛药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A组均要低于B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的出血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2.2 随访情况。接受手术治疗后5个月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A组15例患者在结束手术12~18d后即可进行正常的家务劳动,其中有2例患者感觉到下腹隐隐作痛;B组15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25~45d后可以进行正常的家务劳动,其中有4例患者感觉到下腹隐隐作痛。30例患者并不存在任何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3 讨论
现阶段腹腔镜手术正在朝着一个更为安全可靠、快速有效的方向前进,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也因此在妇科手术中得以广泛应用。该临床观察证明对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手术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手术。本手术不仅可以完全将病灶去除,同时保留了患者的宫颈,对患者的美观要求进行了满足,也降低了对其他部位的损害风险,手术完毕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极小。但是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手术的费用极高,这点源于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的费用,但是患者手术后可以极大的缩短住院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3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