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29期
编号:12333186
颈性眩晕手法治疗前后影像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29期
     摘要: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手法治疗前后颈椎影像学改变与手法疗效的关系。

    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行颈肩部软组织松解为主手法治疗前后的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结果:显效率为87.7%(57/65),无效率为12.3%(8/65)。X线检查提示:手法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占100%,手法后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改善的占68.0%;钩椎关节增生35例,占54.0%,手法治疗前后无改变;环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mm)55例,占85.0%,治疗后有明显改善43例,占66.5%;治疗前颈椎失稳占65.0%,治疗后有明显改善13.5%;治疗前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41例(89.1%),治疗后寰椎侧移和旋转有明显改善19例(46.31%)。MRI提示:治疗前有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占72.0%,治疗后明显改善占27.5%。

    结论:软组织分理筋松解手法,部分配合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调理颈椎内外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刺激而收到较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关键词:颈性眩晕手法治疗影像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01-01

    颈性眩晕(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ebral arteriopathy CSA)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因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因为这些症状的发生根源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国内又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应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报道较多,然手法后颈椎影像学的改变,以松解手法抑或用整复手法治疗乃需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近三年来65例颈性眩晕患者手法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符合临床诊断颈性眩晕患者共65例,男23例,女42例,年龄39~59岁,平均49岁;病程1~13个月,平均1.5个月。
, 百拇医药
    1.2纳入标准。参照1994年6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与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订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主要症状以颈累痛、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颈屈伸、旋转时眩晕症状加重等为主症的患者。排除眼源性、耳源性与药物性眩晕,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疾病。

    2方法与结果

    2.1手法治疗。以颈、肩部软组织分理筋松解手法为主,辅助轻巧的整复手法,每次10~15min,隔日一次,治疗5次后评定疗效。

    2.2X线片检查。常规拍颈椎正(开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手法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占100%,手法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改善44例(68.0%);钩椎关节增生35例(54.0%),手法治疗前后无改变;环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mm)55例(85.0%),治疗后有明显改善43例(66.5%);治疗前颈椎失稳[3]31例(47.5%),治疗后有明显改善9例(13.5%)。
, 百拇医药
    2.3CT检查。X线平片显示寰枢间隙左右不等的其中46例患者做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41例(89.1%),手法治疗后寰椎侧移和旋转有明显改善19例(46.31%);颈椎间盘膨出、突出22例(47.8%),以C5-6为主,手法治疗后无明显改变。

    2.4MRI检查。MRI检查65例,椎间不稳31例(47.5%);颈椎间盘向后膨出、突出22例(33.8%),手法治疗后无明显改变;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清51例(78.5%),治疗后明显改善19例(46.31%)。

    3讨论

    复习解剖学,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根据其行程的位置分为4段,由锁骨下动脉分出来后为第1阶段,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少数变异无第6颈椎横突孔,直接进入第5颈椎横突孔,向上经各椎横突孔,穿出第1颈椎横突孔,此为第2段,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3段为第2颈椎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此段弯曲较多,动脉壁上有pacin小体分布,通过椎动脉血压改变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流量的正常运行;第4段即颅内段,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再分左右供应大脑半球。椎动脉是保障脑干、小脑和大脑后部血液供应的主要血管,其血流量占脑血流量的40%。
, 百拇医药
    当颈椎由于退变或创伤等原因出现骨质增生、颈椎失稳、椎间孔狭窄等使椎动脉直接受压、牵张、过度扭曲和(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均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眩晕发作[4]

    颈椎退变的早期,由于椎间盘水分丢失、椎间隙变窄,进而造成椎间小关节的松动,从而引发颈椎失稳,包括上颈椎和下颈椎失稳。有学者发现,95%以上的上颈椎不稳会出现眩晕症状,椎动脉第三段走行弯曲,当上颈椎不稳定,可使动脉受到挤压、牵拉、扭曲和刺激引起眩晕;67%的下颈椎不稳会出现临床症状[5]。王智勇等[6]认为颈椎退变所致的节段性失稳及由此产生的颈部慢性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排除非颈源性眩晕)。

    MRI检查较清晰分辨颈椎退变及颈椎间盘向后突出、脊髓硬膜囊受压程度,且能清楚的分辨左右椎动脉孔改变情况;其对颈椎退变及继发性病变显示且多方位显示,能较系统反映多种信息在检查颈椎病的同时也可帮助分型;MRA检查则可显示双侧椎动脉变化情况,对判断椎-基底动脉供血有较好的帮助。
, http://www.100md.com
    颈性眩晕的病因多与寰枢椎侧移及颈椎失稳有关,其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扭曲牵拉或直接压迫椎动脉,或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反应性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综合人体生理与病理变化而分析,应用传统骨伤手法治疗,其机理作用是逆病理而顺生理,调整人体脊柱平衡而恢复生理功能。人体脊柱平衡是以肌肉、关节囊、韧带、肌腱等维持椎体骨关节的平衡,即一般所说的通过外平衡来稳定内平衡。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外平衡失调而引起内平衡失稳。故通过手法松解软组织而可以纠正脊椎小关节紊乱,从而恢复脊柱平衡,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组织炎症、水肿等致病因素。本组病例大部分仅应用松解软组织手法而收到满意的疗效。

    故认为:影像学检查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在探讨颈性眩晕发病机制、诊断及疗效的评价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我们也观察到MRI与MRA共同应用于颈椎病的检查诊断可获得较多的信息组合方式,今后乃需作深入细微的观察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议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3]Katsumiy,Honmat,Nakamurat.Analysis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esulting form lam incetomies for removal of spinal cordtumor[J].spine,1989,14(11):1171-1176

    [4]杨玉杰,王金锐,贾建文,等.交感型颈椎病伴单侧椎动脉狭窄患者头颈部活动后椎动脉血流的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45-48

    [5]王大川,张佐伦,袁泽农,等.下颈椎失稳X线片坐标测量方法的分析及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3):167

    [6]王智勇,吴启六.手法加牵引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J].中华传统医学损伤杂志,2005,13(6):64, 百拇医药(黄有荣 刘汝专 唐晓菊 安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