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囊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700KB,2页)。
乐江华 彭凌湘 王绪明 万友华 乐承艺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181医院病理科;
【摘要】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2例YS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等方法来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YST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睾丸肿大或CT发现纵隔巨大肿块。组织学改变镜下见肿瘤组织呈现网状结构、S-D小体结构和伊红染的透明小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肿瘤细胞显示:22例AFP阳性(100%),22例CK(Pan)阳性(100%),15例PLAP阳性(68%),13例CEA阳性(59%),17例PAS(77%)阳性,HCG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S-D小体结构和免疫组化AFP阳性表达在Y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卵黄囊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诊断 病理
【分类号】R737.31
卵黄囊瘤(YST)又称内胚窦瘤(YST)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20%,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患者平均年龄17.8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卵巢、睾丸),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径路上[1]。笔者收集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兄弟医院近8年的卵黄
------
卵黄囊瘤(YST)又称内胚窦瘤(YST)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20%,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患者平均年龄17.8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卵巢、睾丸),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径路上。笔者收集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兄弟医院近8年的卵黄囊瘤22例,均经病理证实。发生于性腺部位(卵巢、睾丸)的YST容易误诊,尤其是性腺外的YST极容易发生误诊,影响了临床治疗及预后。现就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起源、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问题,并结合有关文献复习加以分析。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