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图的影响①
肌张力,进针,1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观察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临床疗效,2Ashworth肌张力分级,3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3讨论
文 辉, 聂容荣,苏 涵,胡小慧,杨 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1)
脑卒中是指脑动脉出现闭塞、破裂、痉挛等状况,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脑卒中可危及生命。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 200万例,其中70%~80%的患者会遗留一定程度运动、感觉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大多数脑卒中会出现便秘、呃逆、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偏瘫患者会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偏瘫侧下肢肌痉挛与关节挛缩的发生率非常高。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患侧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对于脑卒中,一般先进行保守内科药物治疗,除此之外进行肢体肌痉挛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刀具有较好的效果,已被广泛接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针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图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每组各60例。针刀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2~80岁,平均(64.0±9.9)岁;病程30~50 d,平均(35.6±6.7)d。针刺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45~80岁,平均(65.9±8.9)岁;病程30~48 d,平均(35.5±6.1)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过CT/MRI确诊;并出现肢体肌张力改变。
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既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又符合肌张力划分诊断标准;②脑卒中发病于急性期(4周)后,且为首次发病;③年龄在16岁以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