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活之友·益寿文萃》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97566
感天动地(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生活之友·益寿文萃》 2011年第4期
     八旬夫妇60年不离不齐聋哑哥哥

    在北京东城区东花市南里东区,15号楼住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年过八旬的杨德山夫妇和88岁的聋哑哥哥杨德海生活在一起,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已经让他们难舍难分。

    老杨的祖辈是做小买卖的,从兄弟俩记事时起,家里的生活就不宽裕。“那个时候,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做各种点心,白天好拿到街上去叫卖。有的时候跑一天赚到的钱,只够买四五斤棒子面。”为了维持生计,杨家兄弟俩跟着挑着扁担的父亲,一起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从十多岁起,杨德山就开始学习如何营生。年长他两岁的哥哥杨德海一出生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为了支撑这个家,还得在一旁打下手。

    杨德山26岁那年,和史绣珍结了婚,但一直没与聋哑哥哥分开过。为了交流方便,史绣珍还学会了手语。交流了60年,如今她的手语比杨德山比划得还好,她为此很是自豪。
, 百拇医药
    杨德海也曾有过两段婚姻,但与弟弟一直住在一个院子里。杨德海第一位妻子因为生育问题,结婚几年就离了婚。第二段婚姻维持了近20年,后来老伴去世,杨德海再次孑然一身。看到哥哥重新过着单身汉的日子,怕他心里难受,杨德山夫妻俩更是悉心地照顾他。

    2002年,随着旧城改造,杨德山从住了70多年的平房搬到了楼房。“当时哥哥也可以选择要一套房,但是一想到一家人生活了那么久,再加上哥哥毕竟是残疾人,年龄也大了,他一个人生活,我们还是有些担心。”于是杨德山将一间卧室腾出来,让给哥哥住。

    由于在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杨德海对弟弟的几个孩子视如己出,很是疼爱。为了减轻弟弟的负担,杨德海自谋营生,用胶泥捏小动物、小玩意儿到街头卖。担心哥哥88岁上了岁数行动不便,杨德山夫妻俩劝过他,“可是他就这么一个爱好,也就随着他了。”

    (据11.3.2《北京晚报》李环宇/文)
, 百拇医药
    六旬老妇义务照顾精神病人20午

    二十多年了,他口里一直说着胡话,王二婊像保姆一样照顾他;二十多年了,他每天到王二婊家门口拿饭吃,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话;二十多年多少个寒暑春夏,王二婊都坚持把饭菜递到他手中……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四川宜宾县安边镇年逾六旬的老妇王明珍却选择了主动接触、关心非亲非故的他,而且这一照顾就是二十余年,在当地传为美谈。

    人与人之间,互相照顾,才能相互温暖

    1月20日,记者来到安边社区王明珍老人的家中时,她正一边忙着挂香肠,一边忙着烧热水。“今年多灌了两斤香肠,不能亏待了他。天气越来越冷了,烧点热水让他洗把脸。”王二婊口中的“他”就是自己照顾了二十余年患有精神病的曹毅勋。

    当年,曹毅勋曾经是一名会计,因失恋患上了精神病,时常说着胡话,没法儿工作,也无人收留。王二婊看他可怜,为他煮了一碗面。从那时起,他就认准了她的家门,一到吃饭时间就跑到她家门口。这一过就是二十余年,街坊邻居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王二婊把饭做好时在巷道里喊一声:“吃饭了!”曹毅勋便会从巷道另一头跑过来在门口接住饭,一言不发,也不道谢,端着饭坐在巷道口吃起来。他吃完,她又去收碗。
, http://www.100md.com
    在王二婊的心中,曹毅勋就是家里的一份子。“多个人就是多双碗筷,我每天一日三餐,多煮点也就为他做了。”王二婊告诉记者:“给他煮一碗面是偶然,但是后来,我自己也觉得我有义务照顾他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照顾,才觉得亲切。”

    人与人之间,互相问候,会觉得窝心

    其实王明珍也是个苦命人。她儿子是个小包工头,7年前为人修了房子,但修房子的人不拿钱给他,而她儿子又是借别人的钱修的房子。因为欠债,儿子跑了,整整7年没有回来,王二婊时常思念儿子。

    有一次,王明珍得了胆囊炎,去动手术,整整一个月不在家,曹毅勋的生活便成了个大问题。她委托邻居为曹毅勋做了一个月的饭,手术回来后,曹毅勋看到她就说:“王二婊,你还是吃点好的东西嘛!你要是生病了或者死了,我就造孽了。”那一瞬间,王明珍泪流满面,她觉得虽然儿子没有在身边,但是自己照顾这么多年的精神病人居然也会嘘寒问暖了,她觉得很窝心。
, 百拇医药
    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爱才能传递

    谈到王明珍老人,安边社区人人都竖起大拇指。“她完全将曹毅勋当成亲人在照顾,只怕他的亲人都没有她照顾得好。”快过年了,她为曹毅勋又添了几件新衣裳;天冷了,她为曹明勋拿上了新棉被。虽然王明珍自己也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生活,但她大方地做着这一切。于是,邻居们也纷纷捐出衣物:“拿给他穿上嘛,收拾干净好过年。”

    安边镇政府领导到王明珍家中慰问,并给了老人每个月100元的补助,另给曹毅勋300元慰问金。爱心在传递着,年味儿在流淌着,王明珍含着笑告诉记者:“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够回家和我们一起过个闹热年。”(据11.1.21中国新闻网文/谢庆)

    老教师为还20元寻失主29年

    1981年,40岁的鲁迁是西安市湘子庙街小学辅导员,学生张彤捡到一本工会会员证和一张20元定期存折,让帮着找失主郑西省。29年来,老人鲁迁一直试图寻找这张20元存折的主人。
, 百拇医药
    无数周折 锲而不舍寻失主

    1981年6月1日,鲁迁在《西安晚报》上刊登招领启事,无结果。

    后来,鲁迁搬家三次,但对证件和存折一直妥善保管,但仍未等到郑西省。他于2000年11月14日再次在《华商报》刊登招领启事,仍无人认领。

    2010年,鲁迁在整理家中资料时,又一次翻出了这两样东西。2月8日,他决定再次通过媒体帮助寻找失主。于是,《华商报》连续报道了这位七旬老人29年来一直寻找一张20元存折主人的事迹,热心读者纷纷协力寻找失主。

    2月17日,喜讯传来——郑西省终于被找到了!陕西潼关县一名姓郑的读者致电《华商报》称,报道中提及的失主就是自己父亲!

    心愿得偿 电话两头连真情

    记者带着好消息立即赶到了鲁迁的家。得知郑西省有了下落,老人很激动,拄着拐杖走到电话前,拨通了读者所留的联系电话。
, http://www.100md.com
    “我是郑西省,您就是鲁迁老师啊,谢谢您啊!”电话一接通,身在潼关县的失主就忙不迭地致谢。郑西省今年59岁,有两个孙子,明年就该退休了。由于过去了近30年,丢证件和存折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他2月10日才从亲友处听说有人在找自己。“实在记不起来在哪儿丢的了,光记得回潼关后就补了证件。”老郑激动地说,“鲁老师太细心、太实诚了,这么多年了还一直在找我。现在想想,我真的很感动!”

    “我都搬了3次家了,你的东西一直好好放着呢……”鲁迁一手颤巍巍地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电话道,“我70岁了,腿脚不好,不能把东西给你送去。向你道歉啊!”听到鲁迁这么说,电话那头的郑西省连称惭愧:“我要感谢您啊,这么多年了,还这么费心!”

    虽然证件已经不用了,存折上也没多少钱,但他对, http://www.100md.com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