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78335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7年第5期
     例有较明显的瘙痒。另外有8例从色素痣转变而来,其中2例色素痣出生时即有,4例近几年经化学腐蚀、冷冻治疗及局部刺激后才增大破溃演变为BCC,提示基底细胞癌不仅发生于皮肤纤维瘤、皮脂腺痣及线状表皮痣,还可发生在色素痣的基础上,局部的化学、物理刺激可能是重要的诱因。

    203例患者中有58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尽管较以往报道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但误诊率仍达28.57%。其中误诊最多的是色素型和浅表型BCC。由于色素型BCC呈黑色或蓝黑色,其中有38例被临床误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或恶性黑素细胞瘤。浅表型BCC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红斑或脱屑性斑片,15例浅表型BCC有9例位于躯干、四肢这些BCC“非好发部位”,其中临床诊断分别5例误诊为乳房Paget病、汗管角化症、扁平苔藓、Bowen病及湿疹。由于肿瘤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因此对长在头面部的不十分确定的色素痣样、血管瘤样肿物以及躯下四肢的无明显自觉症状、持续存在、缓慢增大的浸润性斑片应想到BCC的可能性,尽早切除后作病理检查,这些误诊的疾病虽然在临床形态上与BCC相似,但从组织病理上容易鉴别。
, 百拇医药
    本组病例组织分型以结节型和色素型为多,肿瘤由基底样细胞组成,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团外周均可见基底样细胞呈栅栏样排列,99%以上肿瘤周围出现收缩裂隙,与以往的报道结果相似。故认为这两点足区别其他良恶性基底样细胞肿瘤的重要特征性变化,可有助于与其他肿瘤如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等区分。本组病例中有23例(11.33%)出现核分裂像增多,仅5例出现异常核分裂像,这与孙建方等观察到的核分裂像高达60%不同。本病组织学具有特征性,多数可明确诊断,但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①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瘤细胞呈嗜碱性,且细胞间桥少,无角化,但大都不典型,且核分裂像更常见,癌巢周围无裂隙,无栅栏状排列;②毛发上皮瘤:对称,瘤细胞呈筛状,一般不与表皮相连,很少坏死,裂隙位于瘤间质内,常见角质囊肿、毛球和毛乳头,炎细胞浸润少见;③恶性黑素瘤:色素型BCC肿瘤细胞内可有大量色素颗粒,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但恶性黑素瘤细胞形态与BCC不同,且周围无栅栏状排列,瘤细胞异形性较大,不仅向下侵犯,还向表皮方向侵犯。

    本组病例虽未进行临床追踪,但从病史上分析,最长病程达25年,平均病程6年以上,最大皮损l0cm×6cm,均未见转移,说明BCC生长缓慢,预后较好。BCC不易转移的机理不明,可能是由肿瘤细胞的间质依赖性决定的。尽管如此,肿瘤组织可向周围或深部不断侵袭,严重者破坏局部软组织和骨骼,造成毁形,而且Kikuchi等认为随着肿瘤增大及复发,其恶性程度不断增高,最终可引起转移,一旦转移平均生存期仅有8个月。因此不能完全认为BCC是低度恶性,放松警惕,一经诊断明确应积极治疗,应首选手术切除,力求彻底,减少复发,其中以Mohs手术复发率最低,对直径>2cm较深及复发性肿瘤不宜采用冷冻、激光、电干燥法治疗。对老年人不愿手术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不适用于硬斑样或纤维化型以及复发患者,因对放射线不敏感,对浅表型基底细胞癌亦可选用5%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而且5-氨基酮戊酸局部给药结合可见光辐照进行光动力治疗BCC安全、有效,另外,基因治疗为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手段。

    编辑 李阳利

    [ 上 页 ], 百拇医药(杨希川)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