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影像学与肌电功能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1906KB,3页)。
崔剑 祝颂松 张碧 满城 胡静 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
【摘要】目的:研究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分为3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做自身前后对照。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以CT和肌电仪动态检测术侧咬肌的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电压峰值。结果:术后咬肌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峰值均减小,这些变化在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6个月开始恢复,但在术后12个月时仍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下颌角截除术使咬肌的形态与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萎缩与减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关键词】 下颌角截骨术 咬肌 CT 肌电图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187)
【分类号】R782.2
方颌畸形是由于骨性或者肌性原因导致的面下部过宽。下颌角截骨术是目前矫治方颌畸形的一种常用术式。由于咬肌附着在下颌角上,因此在截取下颌角后必然会使咬肌产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与术后患者的容貌和口颌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
------
方颌畸形是由于骨性或者肌性原因导致的面下部过宽。下颌角截骨术是目前矫治方颌畸形的一种常用术式。由于咬肌附着在下颌角上,因此在截取下颌角后必然会使咬肌产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与术后患者的容貌和口颌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甚少。本实验选用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一恒河猴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建立恒河猴下颌角截骨术的动物模型,对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0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