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75233
沙培林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脉管畸形的国内文献系统评价(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魏海刚,邱 雅,陈玉婷,李蜀光
第1页

    参见附件(2249KB,4页)。

     2.1“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一级主题检索“淋巴管瘤”得文献434篇,二级检索“A群链球菌制剂”得4篇文献,2篇重复,二级检索“沙培林”得10篇文献,与“A群链球菌制剂”2篇文献重复,合并共得到10篇文献[1-10];一级主题检索“血管瘤”得文献42 604条;二级检索“沙培林”得13篇文献,排除内含3篇综述,二级检索“A群链球菌制剂”得2篇文献与沙培林检索重复,纳入10篇文献[11-20]。

    一级主题检索“淋巴管畸形或脉管畸形或血管畸形或静脉畸形”,二级检索“沙培林”,二级检索“A群链球菌制剂”所得文献,与“淋巴管瘤或血管瘤”检索结果重复。共纳入20篇。

    2.2“万方数据库”检索结果:一级主题检索“血管瘤”得文献5 707条;二级检索“沙培林”得7篇文献,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重复;二级检索“A群链球菌制剂”得2篇文献,1篇文献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重复,纳入1篇[21]。一级主题检索“淋巴管瘤或淋巴管畸形或脉管畸形或血管畸形或静脉畸形”,二级检索“沙培林”,二级检索“A群链球菌制剂”所得文献,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重复,故不重复纳入。

    2.3 手工检索:检索到一篇适合纳入文献[22]。

    2.4 结果描述:纳入的22篇文献20篇为临床回顾性研究,非随机、非对照。仅有2项回顾性对照研究(沙培林与平阳霉素比较)。

    2.4.1 患者的一般状况:纳入的22篇文献中,共报道患者1 293例(男632例,女661例),男女之比为1:1.046,以女性略多。 治疗的患者中,最小1天,最大38岁,以婴幼儿居多。

    2.4.2 血管瘤的特征:海绵状血管瘤396例,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及混合性血管瘤322例,囊状淋巴管瘤293例,混合或海绵状淋巴管瘤282例。

    2.4.3 部位:头面颈部1 021例,四肢躯干272例,其中多发(累及头面部、面颈部2个以上解剖区)140例。

    2.4.4 大小:最大16.2cm×8.5cm×10.1cm, 最小0.5cm×0.3cm×0.6cm。

    2.4.5 治疗效果:①部分文献未对不同类型血管瘤的疗效进行分别描述,仅报道各种疗效的总例数。对这些结果进行合并,治愈137例,好转47例,无效21例。注射次数1~12次不等,其中,一次性注药治愈50例,2~3次注药治愈75例,少数经注药7~8次后治愈。②血管瘤类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③与平阳霉素疗效比较见表2。

    从表1可知,沙培林对不同类型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治愈率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57.07%,毛细血管瘤71.43%(鲜红斑痣血管瘤80%),囊状淋巴管瘤76.83%,混合及海绵状淋巴管瘤53.6%,毛细淋巴管瘤84.9%(1篇文献)。

    由表2可以看出:沙培林在治疗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性血管瘤)的疗效与平阳霉素疗效相近,而在治疗淋巴管瘤的疗效则明显优于平阳霉素。

    2.4.4 不良反应:发生疑似过敏2例;发热693例,多数在37.8~39.5℃;消化道反应(厌食、胃纳差)51例;局部凹陷坏死或局部破溃12例(与药液注入过多过浅有关);无1例出现肝、肾毒性及肺毒性。

    3讨论

    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属于错构瘤,具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性,起源于胚胎期异常血管组织、淋巴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一般认为,血管瘤存在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有些可完全自行消退,而血管畸形为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异常扩张, 通常在出生时即存在,它的增长速度和生长发育成比例,可长期稳定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一般不能自行消退。应用沙培林治疗脉管畸形的报道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高解春等[1-2]率先将其用于体表囊性淋巴管瘤的治疗。国外的类似报道则见于1993年[23]。

    3.1 注射方法:将1 KE(1KE相当于0.1mg的干链球菌+2 700U的青霉素)沙培林(注射用链球菌制剂,山东鲁抗医药集团鲁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S19980003)溶于lOml 0.9%Nacl溶液中,配成lKE/10ml浓度。囊状淋巴管瘤尽量抽尽囊液,然后在囊内注入相同容量的沙培林溶液。对于海绵状或混合型淋巴管瘤,在瘤体内3~4处多点穿刺注入药液。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用5号针,从瘤体周边正常皮肤进针,沿水平方向进入血管瘤,向瘤内注射药液至瘤体苍白、肿胀为度。勿在血管瘤表面进针,以免针眼出血、药液渗漏,降低治疗效果。海绵状血管瘤应穿刺瘤体抽出回血后再注射;小面积血管瘤注射到瘤体表面稍变苍白为佳,针孔用消毒棉球按压2~3min,以防药液外溢。

    血管瘤面积较大或多发者,可采取分次注药治疗,一般先外周后中央,以防治疗期间血管瘤向周围,进一步扩展。直径1.5cm以下的海绵状血管瘤,1次注射即可治愈(10~14天);瘤体较大或多发者,注射3~5次瘤体明显缩小。起效最快于注射后10天,最慢1个月。位于颈部与大血管关系密切或口底、舌体等部位治疗时需要患儿绝对安静,采用静脉全身麻醉,其他在水合氯醛镇静下床旁进行。所有患儿均在证实青霉素皮试阴性后再实施。成人首剂量1~2KE,儿童每次剂量小于1KE,间隔14~21天(视肿胀消退程度)后重复注射,3~5次为一个疗程。注射次数为平均2次(1~4次),随访时间18个月(2~48个月)。治疗效果判断在注射后2个月进行。

    参考Ogita等[24]制定的方法,应用以下4级的判断标准:①治愈:肿瘤完全消失或仅残留小的硬结;②显效:瘤体缩小50%以上,在美容上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③微效:瘤体缩小,但在50%以下;④无效:瘤体无缩小。

    3.2 用药后反应:注射治疗后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局部疼痛、肿胀。用药后30min,局部组织轻度肿胀;12~24h后局部肿胀明显,其程度与个体差异及注射剂量有关。2~3天后,肿胀开始消退,疼痛缓解,以后组织逐渐硬化,皮肤、粘膜色泽变白;2周后色泽渐趋正常;2~3个月后,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弹性与形态。全部治疗中均无明显过敏反应。注射治疗后均有持续2~4天的发热,体温37.5~39.5℃,多于注射后5~8h出现,12~24h达高峰,后逐渐自行消退;治疗前后给予少量激素(2.5~10mg地塞米松)可以明显减少治疗所引起的高热反应[21]。

    3.3 注意事项:唇红及浅表的瘤体,一次注射量不能超过2KE,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小面积血管瘤应注射到瘤体苍白为佳,瘤体较大的采取多点注射,根据不同部位用手指或橡胶圈压迫15~30min以阻断血流,延长药物在局部停留时间,同时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防止药液外溢。注射沙培林后1~2天内,局部轻微肿胀和疼痛,无需特殊处理,5天后逐渐消退。对轻、中度发热患者,可不予治疗;但发生高热反应者,应物理降温、肌注或静滴地塞米松5m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49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