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81080
上颌快速扩弓中腭中缝骨组织改建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1年第3期
     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由Angel于1860年提出并广泛应用于牙列轻度拥挤、上颌牙弓狭窄或者反牙合等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中。其原理是扩弓器产生横向扩张力打开腭中缝,增加上颌牙弓宽度和周长,是解决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上颌扩弓效果中腭中缝的扩张是最重要的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上颌扩弓的成败。但是,上颌扩弓后牙弓宽度有缩小的趋势,如Schiffman[1]总结分析发现,经RME矫治最终余留的扩弓量并不比正常的生长量大。因此,如何稳定腭中缝扩张效应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对缝牵张成骨的深入研究,为稳定腭中缝扩张效应,学者们提出众多外源性干预措施,如生长因子、药物及物理手段来促进扩张腭中缝的骨改建。本文就RME中腭中缝骨改建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1RME中腭中缝扩张效应

    上颌扩弓效应可分为骨性和牙性开展效应,由腭中缝扩张、牙齿倾斜、牙槽突倾斜和扭曲及牙齿移位四个部分组成[2]。20世纪60年代,Isaacson[3]提出上颌扩弓的理想目标是追求最大化骨性、最小化牙性效应。一般而言,腭中缝扩张系骨性开展效应,表现为上颌骨左右两部分呈“V”字型分离,腭中缝前部开展较大而后部开展较小[4]。然而,常见的上颌扩弓矫治器所产生的骨性扩弓效应比重并不高。Byloff等[5]发现RME中骨性扩弓开展效应在前磨牙区和磨牙区仅占牙弓宽度增加总量的l6%和15%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