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关键词:1资料和方法,2结果,3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感染疾病,患者最初以蜂窝织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若是病情控制不及时,易引发神经、血管等大规模脓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脑脓肿、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上一般采用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局部引流等
。临床研究发现,在对颌面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受口腔内组织损伤和分泌物滞留等因素影响,实施口腔护理能有效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
。由于此类患者易出现面部红肿症状,使其面部形态、色泽发生改变,患者面容美观程度受到影响,会使其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而当患者了解到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时,由于手术创伤的存在,患者存在一定恐惧心理,接受程度低,不利于手术治疗。对此,本研究观察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9月-2021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4~86岁,平均(60.65±15.71)岁;病程5~14 d,平均(9.42±2.07)d;眶下感染6例,面颊部24例,口底3例,颌下3例,咬肌3例,咽旁1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80岁,平均(54.85±15.86)岁;病程3~14 d,平均(8.89±2.11)d;眶下感染4例,面颊部18例,口底3例,颌下5例,咬肌6例,咽旁2例,翼下颌1例,舌下1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0.05)。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标准
;②年龄≥14岁;③患者了解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为避免误读、误会,释义,便成了首要功课。“三杂”之杂,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意,决非杂乱之杂……大凡杂文家,一定会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文体实践和人生阅历——如此之“三”以“三杂”谓之,不算离奇、搞怪吧?
1.3 排除标准:①语言沟通障碍者;②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者;③有面容整形手术史者。
2.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观察组红肿、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1。
1.5.2 对比干预前、干预1周后两组面部情况以及美容心理状态。面部情况使用FaCE进行评估
,其中包括面部活动情况(18分)、面部问题感受(6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面部情况越正常。美容心理状态使用CMSS进行评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50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美容医学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