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0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047342
应用ATP荧光法监测腔镜器械人工清洗与机械清洗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606KB,2页)。

     【摘要】目的:应用ATP生物荧光法监测和评价腔镜器械人工清洗与机械清洗质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7、8月份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和卵巢手术所使用的腔镜器械,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签法)随机抽取30套腔镜器械,包括:分离钳及管腔、5mm穿刺器各30件。按国家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进行人工清洗与机械清洗。在清洗前、初步冲洗后、酶液浸泡刷洗后、超声清洗后、干燥后等5个时间点,分别采用ATP生物荧光测试管中专用棉拭子沾湿无菌水进行取样,测定相对光单位值(RLU)。RLU值≤2000为清洗合格判断标准。结果:清洗前不同腔镜部件的RLU值存在统计学差异(X2=11.265,P=0.000),其中操作钳齿RLU值最高。完成清洗干燥程序后与清洗前比较,3种不同腔镜部件的RLU值均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清洗组的操作钳齿和钳柄管腔,其RLU值均低于人工清洗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穿剌器在两组清洗方法中RLU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清洗后,90个内镜部件的清洗合格率为 84.4%,不合格率为15.6%(X2=69.091,P=0.000)。三种不同部件的清洗合格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清洗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钳柄管腔(93.3%)、操作钳齿(90%)、 穿剌器(70%),(X2=6.948,P=0.031)。通过清洗和干燥后,三种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均比清洗前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腔镜器械采用机械清洗的清洗效果优于人工清洗。

    【关键词】ATP(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内镜器械;人工清洗; 机械清洗;清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60-02

    手术器械清洗彻底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腔镜手术的不断开展,腔镜手术器械的清洗越来越受到手术室同行的关注。为了提高腔镜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 保证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我科采用ATP(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监测法,对腔镜器械人工清洗与机械清洗的质量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在我院手术室术后器械清洗间,随机抽取2009年7、8月份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和卵巢手术所使用的腔镜器械,用随机抽样法(抽签法)随机抽取30套腔镜器械,包括:分离钳及管腔、5mm穿刺器各30件。

    1.2 方法

    1.2.1 清洗方法:清洗方法和流程按国家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1)人工清洗组流程包括:流动水下初步冲洗→拆卸→多酶浸泡5分钟、酶液下刷洗→超声波清洗5分钟→刷洗→清水冲洗→ 高压气枪吹干。(2)机械清洗组在经过人工清洗的流程后(高压气枪吹干前)再放进清洗炉清洗、干燥。

    1.2.2 取样时机:分别在术后清洗前、初步冲洗后、酶液浸泡刷洗后、超声清洗后、高压气枪吹干或清洗消毒炉清洗干燥后5个时间点取样。

    1.2.3 采样方法: 用生物荧光测试管中专用棉拭子沾湿无菌水,在器械前端5cm往返涂擦2遍进行取样。将取样后棉拭放入生物荧光测试管中,快速挤入裂解液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用pi-102型荧光光度计测定相对光单位值(RLU)。

    1.2.4 判断标准:清洗、干燥程序全部完成后,检测得器械表面RLU值≤2000作为清洗合格标准[1]。

    1.3 评价指标: RLU值,清洗合格率。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正态资料用T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用秩和检验。α=0.05。

    2 结果

    2.1 清洗前、后器械ATP生物荧光法测定结果含量(RLU值)见表1。清洗前三种不同腔镜器械的RLU值存在统计学差异(X2=11.265,P=0.000)。清洗后的器械RLU值均不同程度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X2=40.795,P=0.000)。说明清洗能降低器械的ATP含量。

    2.2 两种不同清洗方法的ATP含量比较:机械清洗组操作钳齿和钳柄管腔的RLU值均低于人工清洗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种腔镜器械经人工清洗后再进行机械清洗的清洗效果优于单纯人工清洗。穿剌器用机械清洗和人工清洗的ATP含量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清洗方法清洗穿剌器的效果相同,无差异。 

    2.3 三种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比较,见表3。清洗前90个内镜部件ATP含量均为不合格(合格率为0,不合格率为100%);清洗后,90个内镜部件的清洗合格率为 84.4%,不合格率为15.6%(X2=69.091,P=0.000)。清洗后,三种不同部件的清洗合格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清洗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钳柄管腔(93.3%)、操作钳齿(90%)、 穿剌器(70%),(X2=6.948,P=0.031)。通过清洗和干燥后,三种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均比清洗前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4 人工清洗的其他结果: 有16件(占17.8%)在超声清洗后测得的RLU值比酶液浸泡刷洗后测得的RLU值增高;人工干燥的45件器械有2件(占4.4 %)在干燥后测得的RLU值比超声清洗后测得的RLU值增高。

    2.5 机械清洗的其他结果: 在本组研究的45件机械清洗的腔镜器械中,5mm穿刺器有3例(占6.7 %)在干燥后测得的RLU值比超声清洗后测得的RLU值增高。 

    3 讨论

    3.1 腔镜器械彻底清洗的必要性和意义:医疗器械在消毒灭菌前进行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内镜器械由于结构复杂,形状特殊,管腔狭长、细小,组织碎屑、血凝块很容易藏匿在管腔内、器械的关节内、以及不能拆卸清洗的器械内。只有采用正确的洗涤方法,降低腹腔镜器械上的生物负荷,确保灭菌时达到无菌保障水平(SAL10-6)[2],才能保障医疗器械的灭菌效果,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

    3.2 腔镜器械清洗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评价,尚无统一的定量标准,较普遍采用的监测器械清洗质量的方法有:(1)肉眼加放大镜的方法,存在判断不准确,人为因素多的缺陷[3]。(2)细菌计数:是最早采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它仅能检测细菌的残留量,不能检出可能存在的其他污染物,需要温箱培养48h才可以知道结果。(3)潜血试验、蓝光试验、水合茚三酮等方法,不能检测非血源性污染(如微生物和残留体细胞)。检测的灵敏度低、无法实现定量检测、变色试验受到温度和时间的影响[4]。(4)ATP生物荧光法:近几年,国内外已有学者将ATP生物荧光法引入对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的检测评价[5],用荧光检测仪可定量测定发光值,从而获知ATP的含量,进而反映细菌含量[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