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35531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汤数 崔竟飞 王长青 张凤林 李嘉 信卫平
第1页

    参见附件(1635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锁孔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如GCS评分、出血量)问题。方法:对106例(幕上)+27例(幕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手术,后按GCS评分、出血量分组,进行同期疗效对比。结果:不同组别患者术后GOS、ADL结果差异显著。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可以适当放宽,能有效地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出血;锁孔手术;出血量;GCS评分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35-02

    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经筛选采用微创(锁孔-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幕上106例、幕下27例,术后按入院GCS评分、出血量分组,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幕上组:106例,男60例,女46例,年龄38-82岁,平均53.6岁。

    幕下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5-77岁,平均52.8岁。

    两组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1.2临床表现:入院时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ow coma scale):6~9分50 例,10~12 分57例,>13分26例;并有程度不等的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1.3影像学检查:术前头颅CT扫描检查提示为脑出血,血肿量:幕上20~78ml,幕下10~43ml,破入脑室者未计入。

    1.4手术方法:患侧颞部耳前,以颧弓中点上缘为底端,向上斜行直切口,长约5-6cm,逐层切开,皮肤、肌肉牵开,剥离骨膜,暴露颅骨,钻颅后扩大钻孔成直径约2-2.5cm 的小骨窗,悬吊硬脑膜,星形状切开,先在颞上回或颞中回后部无血管区行点状电灼,脑针穿刺,确定血肿部位及深度,并抽出部分血肿,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后扩大电灼并切开皮层1cm左右,用窄脑压板沿穿刺道牵开脑组织到达血肿腔,显露血肿,显微镜多角度直视下清除凝固的血块和液体状血肿,找出血动脉,准确电凝出血点,对血肿壁的渗血点仅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压迫即可,不置管。

    小脑出血在枕部靠血肿最近处切开头皮, 于皮层最浅的部位作一纵形切口进至血肿腔,其余过程同上。

    1.5疗效评估和统计处理

    (1)近期疗效指标是术后2周格拉斯预后GOS评分,其中良好5分和轻残4分 被归为“预后良好”;重残3分、植物生存2分和死亡1分被归为“预后不良”。

    (2)远期疗效按手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ADL分级中的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1分、部分恢复生活自理2分、需人帮助扶拐可走3分归为“预后良好”;重残卧床但保持意识4分、植物生存5分和死亡6分归为“预后不良”。

    (3)统计学处理:使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行χ2检验。

    2结果

    幕上组:见表1。

    出血量≤59ml的患者预后较好,≥60ml预后较差,三者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幕下组:

    按GCS(标准同幕上组)分三组,按血肿量分为10~14ml、15~39ml、≥40ml三组,分别进行GOS、ADL测定,疗效走向与幕上组相同。

    3讨论

    随着我国和平年代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已跃居我国三大死因疾病之首;由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神经影像学的不断进步,手术器械的日益改进,以及手术经验的逐年积累,为微创神经外科学提供了新的舞台,手术观念、方法同时也发生巨大的变革,在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如何正确的选择术式、尤其是手术指征的放宽问题已是新时期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本文特别对后者进行重点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为短暂性出血,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6小时内,尤其是3小时内,且出血可自行停止1,出血点周围局部的脑组织首先受到动脉血流的冲击,产生原发性损害,随之脑内血肿形成,因其占位效应及分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使正常脑组织坏死,血管周围出血,海绵样变性和水肿等,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有手术适应症者)可有效地制止这些改变,因此,也就成为处理本病最基本的原则[2~7]。

    手术方式大体分三类,各有其适应症和局限性[8~10];(1)如单纯血肿粉碎吸引术、神经导航微创血肿清除术或立体定向抽吸术[11],尽管微创,利用了小骨窗,早期可降低颅内压,但因无法有效止血,且需术后置管引流,以尿激酶等溶解残余血肿,尿激酶用量少时,引流无效,而用量多时,可能诱发出血,因此作为一种急救措施,临时血肿腔减压尚可,但一般应随后开颅进行血肿清除。(2)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必要时减压)[11,12]虽然避免了上述缺点,可直视下止血,但损伤较大,家属难以接受,但有可能一般不作为首选。(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锁孔技术)即微创,又可直视止血,较好地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优势明显,缺点是对术者的要求较高,需掌握下述要点:(1)骨窗狭小,直径2~2.5cm的颅孔内需容纳2~3个手术器械,因此需有扎实的显微神经外科的手术基础;(2)术中可能会遇到术前未预测到的困难,如颅孔下方正对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血管等,所以术前需周密设计及精确定位;(3)狭窄的手术视野照明受限,需通过不断地调整显微镜角度予以解决;(4)尤为强调对出血动脉的精确止血,不可过多使用电凝,尽可能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本组患者均采用了这一手术方式。

    本组患者手术指征较传统上有所改变,其中包括入院时GCS评分较前增高、血肿量减小,并以之分组,在所有处理措施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术后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幕上各组的近期疗效指标GOS评分和远期疗效ADL评级彼此有显著性差异,幕下组虽然由于病例数量少未进行统计学处理,但疗效走向与前者相同;因此,我们认为手术指征适当放宽是非常必要的,可至GCS评分9分,初次CT扫描显示幕上血肿20ml即可,无需按传统习惯先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在病情发展至患者出现后续性脑损害,甚至深度意识障碍、脑疝时才考虑进行手术治疗,贻误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另外,这种改进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其显著的临床意义,而且缩短了病程,相关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以往减少了三分之一,住院费用也降低了四分之一,也证明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上官军发,马文斌,张波,等.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综述)[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6):470-471

    [2]王中勇,兰青.高血压脑出血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1):43-44

    [3]杜彦李,兰青.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微创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6(1):92-94

    [4]王建清,陈衔城,吴劲松,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1):21-24

    [5]刘光毅,邹元杰,常义,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对神经结构的影响[J].江苏医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3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