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40748
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的建立(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罗媛媛 景明 甘辉亮 高玉
第1页

    参见附件(1650KB,2页)。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总结操作体会、技术特征,以及增加排斥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用远交系Wistar大鼠与SD大鼠建立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供体角膜植片靠近角膜缘取材,术后不加干预,仅予保留缝线,观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进程。结果:异体角膜植片排斥反应在1周左右出现,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植片平均存活时间(9.65±0.77)d。异体、自体角膜移植共80例模型,术后出现瞳孔不圆9例,虹膜前粘连6例,白内障4例,眼内感染3例,虹膜脱出3例。结论:远交系Wistar大鼠和SD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适用于模拟人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深入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锐利的手术器械、充分的扩瞳及术后前房的形成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而偏中心植片及保留缝线等方法可增加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角膜移植;排斥;大鼠;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77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03-02

    角膜病致盲率在我国盲目流行病学调查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白内障。目前,角膜移植是临床上治疗角膜盲唯一可靠、有效的复明手段,同时还可达到美容的效果。随着现代显微手术和角膜保存技术的发展,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已成为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植床新生血管化、角膜化学伤、大植片移植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高危患者,术后排斥率高达60%以上[1]。减少或防治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建立具有较好重复性、可靠性,且手术难度较低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对于深入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较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兔、小鼠和大鼠等。兔的原位角膜移植从技术上看容易成功,但其供体和受体组织相容性的差异难以控制;小鼠的原位角膜移植因相对较小的角膜而显得非常困难;由于大鼠角膜MHC抗原的表达与人类角膜相似,而原位移植的难度比小鼠低,所以大鼠角膜移植模型成为许多研究者的选择[2]。利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模型进行相关研究时,往往需要从选择大鼠品系、保留缝线和钻取植片部位等方面来保证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我们选取远交系Wistar雌性大鼠和SD雌性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供体角膜植片靠近角膜缘取材,术后不加干预,仅予保留缝线,排斥反应发生较早且排斥率高。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远交系Wistar雌性大鼠80只,SD雌性大鼠20只,体质量180~200g,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抽取40只Wistar大鼠进行原位自体角膜移植作为对照组;另40只Wistar大鼠右眼作为受体,SD大鼠20只,双眼作为供体,进行异体角膜移植作为实验组。

    1.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将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按体质量3.0ml/kg水合氯醛行腹腔注射全麻,术前10min美多丽滴眼液滴术眼2次,充分散大瞳孔,术前5min体积分数0.1地卡因滴眼液滴术眼2次。保持鼠眼处于水平位置,且呼吸道通畅。

    (2)异体移植:用有齿眼科镊夹持术眼后部,使其处于半脱位状态。以3.5mm直径环钻靠近角膜缘半穿SD大鼠双眼角膜,深达基质层,维纳斯剪沿切缘剪取植片,放入Optisol液中备用。以3.0mm直径环钻半穿实验组Wistar大鼠右眼中心角膜,深达基质层,维纳斯剪沿切缘剪除角膜后作为植床,立即将植片用10-0尼龙线8针间断缝合于植床。前房内注入空气泡,结膜囊内涂金霉素眼膏。5-0丝线间断缝合睑缘3针,术后第一d拆除。角膜缝线保留至取材。

    (3)自体移植:以3.0mm直径环钻半穿对照组Wistar大鼠右眼中心角膜,深达基质层,维纳斯剪沿切缘剪除角膜,旋转180°后原位缝合8针,其他处理同实验组。

    1.3 观察指标:术后第1d拆除睑缘缝线,每日在裂隙灯下观察Wistar大鼠右眼角膜排斥反应进程,以植片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等指标,参照Holland[3]方法进行评分,三项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RV, Rejection Value),当RV≥6即视为排斥反应发生。

    1.4 标本制备及病理检查: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6、8、10、12d各取4只术眼眼球,剪取全部角膜组织放入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

    2 结果

    实验组麻醉及意外死亡4只,对照组麻醉及意外死亡2只,淘汰后均进行补充,保证总样本量不变。

    2.1 角膜植片观察(图1):实验组:术后2~3d开始水肿混浊,6~7d开始出现新生血管,随后新生血管向角膜植片中心生长(图2),水肿混浊持续存在。角膜植片排斥反应在1周左右出现,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植片平均存活时间(9.65±0.77)d。

    对照组:术后2~3d开始出现水肿混浊,6~7d水肿混浊开始逐渐消退;部分出现新生血管,均只达到植片植床交界处,缝线处最为明显,但角膜植片透明。

    2.2 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图3):角膜植片基质及缝线处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随排斥反应进程:植片逐渐变薄;周边及中央可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减少,部分大鼠内皮细胞处附着中性粒细胞,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对照组:角膜植片早期轻度水肿,基质仅有少量细胞浸润,在缝线及周边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角膜厚度正常,细胞形态正常,胶原纤维走形规则。

    2.3 并发症:两组共建立80例模型,术后出现瞳孔不圆9例,虹膜前粘连6例,白内障4例,眼内感染3例,虹膜脱出3例。

    3 讨论

    大鼠角膜直径小(约6mm)、质软且薄、前房极浅、瞳孔小、虹膜血管丰富、球形晶状体等特点,使得角膜移植难度较大,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熟练的显微技术、锐利的手术器械和充分散大的瞳孔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通过本实验,总结操作体会、技术特征如下:

    (1)严格无菌操作:大鼠抗感染力较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不高。然而,一旦发生眼内感染,其临床表现很难与角膜排斥反应相区别,从而影响动物模型质量的判断。

    (2)钻取植片:使用环钻钻取角膜植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钻石刀穿刺法,龙胆紫标记角膜植片位置,用钻石刀穿刺后,沿标记位置剪下植片,此方法往往取得的植片不圆,使手术缝合不能达到严密。第二种为环钻穿通角膜法,即直接用换钻钻通角膜,此方法可以获得较规则的圆形角膜,但风险较大,容易造成虹膜脱出,晶体损伤,球后出血,甚至眼内容物脱出。我们在钻取植片方法上有所改良:先用环钻半穿角膜,深达基质层,动作要轻柔、缓慢,然后用维纳斯沿切缘剪取植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