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40721
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李静 丁勤能 陆瑾 朱敏 李素明 孙欣
第1页

    参见附件(887KB,1页)。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用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对照组单用浮针不加体针。治疗2个疗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本病进行综合疗效评判。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均达到100%,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组的治愈率高于浮针组(P<0.01)。 结论:两组比较,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疗法在综合疗效方面更优于单纯浮针疗法。

    【关键词】浮针;针刺;夹脊穴;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3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浮针疗法治疗该病的镇痛效果较为突出,那么浮针的治疗该病的综合疗效如何?如果和体针结合后,能否产生协同作用呢?本课题组观察了60例2009年7月到2010年10月间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骨科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情况,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计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者22岁,平均49.43±16.09岁;病程最长2年6个月,最短9天,平均10.68±7.74月。对照组(单用浮针)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者21岁,平均51.30±14.02岁;病程最长2年9个月,最短3天,平均9.97±7.89月。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治疗前病程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668和0.743,均>0.05,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301(>0.05),说明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 病例选择

    1.3.1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不限年龄、性别。(3)同意并愿意坚持本法治疗者。

    1.3.2 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严重可能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2)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马尾神经受压者及有其它手术指征者。(3)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4)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的老年患者或精神病患者。(5)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

    1.3.3 中止及撤除标准:(1)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2)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应中止治疗并记录原因。(3)患者在本研究任何阶段自愿退出。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2组,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组和单用浮针组,各30例。

    2.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先予浮针操作,再进行毫针针刺。

    (2)浮针法:取穴:首先明确MTrP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肌筋膜触发点)。根据浮针理论,P1点在突出部位相应的棘突旁凹陷中,P2点在患侧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处,P3点在患侧小腿腓肠肌中央的上下或外侧。共有5个进针点:①腰部P1点外侧;②腰部P1点下方;③臀部外侧P2点外侧;④大腿外侧中央段,由下向上;⑤小腿上P3点下方。进针点均距P点3~5cm,方向朝向P点。浮针治疗每次均检查痛点位置后再行治疗。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枕头置于胸下,小腿处垫一小枕头。取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具(由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3个备用。医生手指及进针部位用安尔碘消毒。取出浮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进针点皮肤,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快速透皮,将针刺入皮下,略达肌层。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将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针尖略上翘,使针身与肌层平行。运针前,将针尖退回软管中并锁定,然后用右手拇食中指握住针座,做扇形摆动,即扫散。同时,以左手拿揉病变局部组织,促进针效。在运针过程中,病人没有酸麻痛胀感。运针时间2~3min,每10 min运针扫散1次,共留针30min。同时,可令患者活动患部。尽量令疼痛全部消失后,再拔出钢质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用输液贴固定针座,留置6h。

    (3)毫针法:浮针软套管埋置后,再行毫针治疗。

    取穴: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夹脊、患侧环跳,病变在L4-5者配患侧阳陵泉,在L5-S1者配患侧委中。

    操作:手法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泻法。各穴以有向下传导的触电感为佳,留针30 min。

    (2)对照组: 同治疗组浮针操作。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5天间隔休息2天,10次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2.3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级评定。(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总体疗效评定,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有效率均达到100%,其中治愈例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P0.009(<0.01),有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的“痹症”、“腰腿痛”范畴,辨证多与肾气亏虚、督脉、足太阳等经脉失养有关。在该病的临床治疗手段上,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中保守治疗占据首要地位。

    笔者选择了夹脊穴为主的体穴进行配合治疗。因为从本病疼痛的部位来看,多位于督脉及膀胱经循行的部位。《难经·二十八难》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灵枢·经脉》篇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表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脊。王玉明等[2]在研究中提出由于夹脊穴正好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所在部位较为特殊,具有交通联系二脉,调节两经经气,充当枢纽的作用,故夹脊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再根据本病主症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在浮针治疗和针刺夹脊穴的基础上选配环跳、委中、阳陵泉,加强疏通经络的作用。该三穴均与坐骨神经解剖部位密切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87KB,1页)